2018040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90集
繪圖/黃逸樵
聞慧:聞慧從經論中聞,或從善知識處聞。
思慧:由思惟經論及善知識處生無漏智。
修慧:謂既已聞思修其義趣,生無漏聖慧。
聞、思、修,是我們修學佛法必備的三個要素。「聞慧:聞慧從經論中聞」,亦即要聽經,或者古德大師在講習、論說,他們聽聞佛法教理的智慧心得,我們要能多聽、多聞、多了解。「或從善知識處聞」,人人都有他聽法的心得,人人聽來也有其中關鍵的精華,我們還是要耐心聽。
任何人說法,我們不可起分別心,還要長時間聆聽,接受其中精要的法。什麼樣的法對我們有幫助,聽來能夠落實在生活中,從善知識處或者從經論中得到經法的精要,用在日常生活中,這就是「聞慧」。
「思慧」,則是「由思惟經論及善知識處生無漏智」。聞慧,是要從經論中得、要從善知識處求得;而法聽來後,就要靠自己好好地思惟。聽經之後,一定要反覆思惟,體會多少,都要吸收在心裡,儲存在我們的記憶中,經過聞、思、修,我們將法落實在生活中。
聽的沒有錯,確認法是正方向,行也沒有錯,這個法就是一生要走的路,我們會很安心依教奉行,沒有煩惱,這是「無漏」。我們經過自己身體力行,心有所得,這叫做「修慧」。
「謂既已聞思修其義趣」。我們在聞、思、修當中,義趣、道理、方向都已透徹分明。「義趣」,「義」,就是道理;「趣」,就是趣向。信解義趣不能偏差,我們修慧要很精準,歷經長久時間走這條路,方向沒有偏差才能成長智慧。
聞慧、思慧、修慧,聞、思、修的智慧,讓我們在行進中沒有偏差。常常說「六度萬行」,五波羅蜜才五度而已,需要般若波羅蜜──智慧。所以,智慧的趣向,智慧來會合,我們行在五波羅蜜,又有智慧引航,方向就不會偏差。
若如此,就「生無漏聖慧」,能夠會合過來,我們就無漏了。無漏,就是煩惱無明全都去除了,精而不雜、進而不退,非常精準的修行,叫做「無漏聖慧」。精準的智慧使五波羅蜜很順利、沒有雜染,如此,我們就能好好地向前行。
「聞慧、思慧、修慧」這三項,「聞慧:是聽聞佛法能生智慧」。「聞慧」,就是要從經典,佛法中生出智慧。「思慧: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」,思的智慧要從準確思惟佛法教理,還有善知識與我們同修、共做,再經過不斷地思考、比量,如此也能產生智慧。
既然如此,「修慧:是勤修禪定能生智慧」。我們要身體力行天天勤修,一點都不能懈怠,因為時間緊迫,光陰消逝如流水,我們要把握時間,利用生命好好地勤修。
「禪定」,這個「禪」字叫做「三昧」,也叫做「正思惟」。我們要永遠定心在禪,三昧、正思惟。我們的心要很正確的思惟,人、事、物要看得清楚,我們的心才能夠很定,自然就生智慧了。
「謂人以聞思修之三慧,倍策精進」,要加倍鞭策我們自己精進、再精進,不要懈怠,要精實修行。「出生一切善根者」,若如此,我們的善根自然會不斷地生長,「是為菩薩之善友」。若有善根,我們能自度度人,所結的都是善緣。
所以,菩薩為伴,這些都是我們的善友,也是我們修行過程所需要。可見「聞思修」多麼重要,大家一定要精實、精準,義趣,趣向要正確,利用時間,步步精進,在我們今生此世好好地把握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