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33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87集
繪圖/黃逸樵
弘經者,當以慈悲、忍辱、法空三法為之範則。
六度以慈悲為首,諸有為法忍為基,說法以忘我為本;
能行三法,斯可自化利他,諸行圓滿。
如是說大小乘偏圓之法,咸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。
一音圓演,說偏、教圓妙難思議。
偏:偏向於一邊;
圓:圓融而無礙。
經云:如來能種種分別,巧說諸法,言辭柔軟,悅可眾心。
弘經者,也就是聽法入心,再用心說法、傳法,就是「弘經者」。我們聽了佛陀所說的法、理,一定要深心信解,體會經法的意義。之後,再將經法毫不偏差地講出去,講得人人都能聽懂,能理解、信願力行,這是弘經者的任務。
但是,弘經的人要讓人信、讓人解、讓人身體力行,說法者必定要以身作則,做得到、說得到,如此才能讓人受法入心。傳法者是誠懇,受法者是信解,誠懇的傳法、全心信服來受法,法就有傳了。
而傳法弘經者,要用什麼風度作為典範規則呢?「弘經者,當以慈悲、忍辱、法空,三法為之範則」。作為弘法者,第一項是慈悲,第二就是忍辱,第三則是法空;這「三法」,就是說法者的規範、法則,有心傳法的人一定要具足這三法。
「六度以慈悲為首」。慈,就是予樂,給眾生幸福快樂。佛陀慈悲,要讓眾生離苦得樂,首先要向眾生說「苦」。他見苦就能知福了,這就是「慈」。
要如何「啟慈運悲」?啟發他的慈心,看人家做,自己也做得到,這個慈心一起,就會成為福中之福的人。若是「運悲」呢?就是去見苦,也可以投入去付出。慈悲,就要教育他付諸行動,以身作則,成為典範,這叫做「範則」──慈悲的典範,以身作則。
自己修行,或教人修行,我們都要行六度,也要帶人行六度。「六度萬行」以慈悲為首,布施,付出無所求。「諸有為法忍為基」,修行也要堪得忍耐、忍辱。「忍」,就要忍欲、忍愛、忍見,這些都要忍。
「四安樂行」已經說得很詳細了,各種環境、見解、人事物,無不詳盡分析。我們修行者要能得到安樂,付出慈悲又很歡喜,一定要修「四安樂行」。「大慈悲為室,柔和忍辱衣,諸法空為座」,這就是弘經說法者要具備的三法。「當以慈悲、忍辱、法空,三法為之範則」,這三法就是典範、就是法則。從忍中克服一切一切的苦難,不論是人、事、物的有為法都要克服過去,這叫做「有為法」。以忍,為我們的基礎。
「說法以忘我為本」。我們為天下眾生而說法。說法的人不能執在我見,有我見、成見自然就有爭論、有爭執;心要寬,才能夠很圓融。所以,說法者也是用法的人,是為天下事付出,就要「以忘我為本」。
「能行三法,斯可自化利他」。我們自己要先淨化,所有缺點都要去除,不要執著、不要有成見、爭執,才能做到「自化利他,諸行圓滿」。這就是我們弘經的人可以很圓滿的方法。
佛陀說法就很圓滿,「說大小乘偏圓之法,咸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」。從〈分別功德品〉開始,就是要引導人人進入本門,體會佛知、佛見。在法華會上,佛說這部《法華經》,就是說大乘、小乘偏圓的法,將它會合起來,是一個圓滿的說法。同一場靈山會,要讓大家了解,「一音圓演,說偏、教圓妙難思議」,真的是妙難思議!
佛陀從「四諦」法開始,《法華經》雖然說大乘,四諦法也都將它含賅過來,「咸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」。這在「一音圓演」,同一場說法,大、小乘者都能欣然接受。
「說偏、教圓」,「偏」就是講小乘,基礎都在其中;所教的是一個很圓滿,「圓」就是大乘。所以,大、小乘兼說,同一場說法,大、小乘的人都能圓滿接受,這真的是妙難思議啊!
「偏」是「偏向於一邊」,就是小乘,是執著他的成見;「圓」是「圓融而無礙」,這叫做大乘法,大能包小。經云:「如來能種種分別,巧說諸法,言辭柔軟,悅可眾心。」佛陀就是「一音圓演」,任何人都能歡喜接受,應用在人間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