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32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86集
繪圖/黃逸樵
一日一夜行道,志誠心報四恩:
佛菩薩慧命恩、父母育生命恩、
師長教知識恩、眾生滋長道恩。
如是等念報恩,是人得入道疾。
謂菩薩先有恩德普及於眾生,或施以財物,或脫諸苦難,及免諸恐怖,救療眾病,令得安樂。
而眾生知恩,欲酬報者,菩薩則不欲其世間財利。
但教其供養父母,乃至護生,受持禁戒,是名報恩巧方便。
「一日一夜行道,志誠心報四恩」,日日夜夜,我們如何報四恩都要放在心裡;也就是「佛菩薩慧命恩、父母育生命恩、師長教知識恩、眾生滋長道恩。如是等念報恩,是人得入道疾」。
如何報諸佛菩薩慧命恩?因為諸佛菩薩長年累月、生生世世,長遠劫以來無不都是延續我們的慧命;有經書可看可讀,經書所載無不都是教育我們要向善、向道去身體力行,也都是諸佛菩薩延續下來的清澈智慧,我們時時都要用感恩心回報。
「父母育生命恩」,父母生育我們身體,養育我們長大成人,培育我們增長慧命;生我們的身、養我們的命,讓我們長大,這是父母生養我們的恩,能有這副身體,都要感恩啊!還有「師長教知識恩」,我們能夠知道很多道理,從幼時懂得人倫道理一直到現在得以聽聞佛法,無不來自師長的教育,這叫做「知識恩」。
除了以上三恩,還要知道「眾生滋長道恩」。人群中形形色色的生態,雖然很煩惱、很複雜;其實就在煩惱、複雜中讓我們體會人間很多道理。正與負的對待、是與非的比較;讓我們知道如何分別事情對錯,這就是我們在人群中學到的知識。
我們要時時懷抱感恩心。不只對佛菩薩感恩而已,不是只有父母恩、師長恩,真正受教育是在人群中提供我們很多課程,讓我們明確了解對錯兩端的比較,所以也要感恩。「如是等念報恩,是人得入道疾」,「疾」就是很快速。若懂得在四恩中去回報,六度就萬行具足,這就是人間。
「謂菩薩先有恩德普及於眾生」,菩薩在人間無所求的付出,就像父母、師長一樣,疼惜孩子是無條件的,天性自然。「或施以財物,或脫諸苦難」。眾生貧窮苦難,除了給他財物、給他物質之外,就是精神面了;菩薩就是這樣在付出、在教育。
「及免諸恐怖」,使得眾生沒有恐怖,安穩眾生心,輔導眾生心能夠通達於理,心時時輕安自在,這就是菩薩對於眾生。「救療眾病,令得安樂」,尤其眾生身體病痛時,就給他醫藥,讓眾生病得到療治,令眾生得到安樂。安樂的生活富有,充滿了知識、智慧,身體健康沒有病痛;該有的都給他,讓眾生很具足。
「而眾生知恩,欲酬報者」。眾生也知道要報恩,但是「菩薩則不欲其世間財利」。菩薩不貪財、不著物,也不想要享受什麼,要用什麼來回報呢?菩薩的心就是一無所求。
「但教其供養父母,乃至護生」。若要回報,只是教育他要懂得孝順,教育他們要懂得感父母恩,就要供養父母;甚至還要教導眾生懂得愛護生命,不要殺害,這就是最大的回報。
若要回報「四恩」,就是佛菩薩恩、父母恩、師長恩和眾生恩,就要以行供養,要身體力行來回報四恩。「受持禁戒」,要懂得愛護自己的慧命,要守規矩、守禮節、持戒律。「是名報恩巧方便」,菩薩在人間能具足六波羅蜜,就是最好的報恩。
學菩薩道的人不能離開五度、六度,最重要的就是智慧;有智慧,自然前面的五度也都具足了,這就是菩薩的本分事。所以,成佛是很自然的事情,回歸本性,就是這麼的平常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