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32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83集
繪圖/黃逸樵
心無雜念曰精,行無間斷曰進;
心專會理合行,使無偏向間雜,如是故曰精進。
凡所修習一切,若能修持精進,所願皆得如意。
一心精專,念寂清淨,心性周遍,虛徹靈通;
散之則應萬事,斂之而成一念。
是故若不論是善或惡,是聖或凡,無不皆由此一念心起。
以心本具萬法,而能成立眾事。
每天聽法,要時時記憶在心中,落實在生活中,就是事理會合了。日日沐浴在法流中、滋潤在佛法中,我們的記憶沒有消失,佛法永遠都很明朗啊!
「心無雜念曰精」。「精」,就是凝聚到「功聚精魄純淨智」,精純、沒有雜念。每天擾擾攘攘的生活,因為聽法,能將擾攘的事情一併掃除,淬鍊出精要的智慧。
因此,我們要專心聽法,行入人間,去除無明、留存純真的記憶;聽法之後,將法用在日常生活中,叫做「行無間斷曰進」。聽法就是要讓我們用在人生、用在人與人之間;昨日的錯誤,今日不能重複。「心專會理合行」,心要專,專在會理,我們要與道理會合,事與理會合,落實在日常生活中。
「使無偏向間雜」,今天聽的法,今天就要入人群中體驗、實行。思憶過去,我們的道場就是一個菩薩道場,自行、他行,別人修行在菩薩道上,我們也是在誓願度眾中修行,菩薩行遍布在人間。
「使無偏向間雜」,不要讓他們有那個雜念心、不純的方向,我們的責任就是要為度化的人矯正,步步向前、路無差錯,「如是故曰精進」,這叫做「精進」。
「凡所修習一切,若能修持精進,所願皆得如意」。菩薩道這樣走,不論路是多遠,距離有多長,我們也要用心。只要有心共一念,就是心無雜念,這種善心愛念、精進,說要救人,人人都做得到,要幫助人沒有困難,只要大家共同一念心。
「一心精專,念寂清淨,心性周遍」,愛心不只從臺灣起步,也遍及天下國界,任何地方都會通達,同一念的愛就能夠普遍。因為人人本具佛性,心念也都是乾淨。故說「心性周遍,虛徹靈通」。你想的與我所想的,我們心性會理,道理都是無形,但是很普遍。
所以,「散之則應萬事」。將我們這個心念展開來,什麼事情都有辦法做,連一把一把的米累積起來也能夠救人;每一天點滴匯聚的善念,也能夠有數量的數字捐出來。人人都有力量,人人也都做得到,這就是「應萬事」,這些錢拿出去可以救很多人。
「斂之而成一念」,撒出去很開闊,收回來就是一念。「是故若不論是善或惡,是聖或凡,無不皆由此一念心起」,收回來是我們發弘誓願,菩薩能夠開闊去行「六度萬行」,回歸來就是人人一念的願心,也就是一念心。「以心本具萬法,而能成立眾事」,因為人人的心都本具萬法,人人本具佛性,也就是如來本性,人人都能夠救天下眾生。
我們學佛,必定要時時攝心一處,這念心要在靜思惟中;心無雜念的「精」,行無間斷的「進」,我們用精進心將法落實在生活中。聽聽別人在遙遠地方的見聞,想想我們所發的「六度萬行」誓願,五波羅蜜一定要會合般若波羅蜜,六波羅蜜完整才是真正到彼岸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