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32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82集
繪圖/黃逸樵
生忍,有情瞋罵、捶打等之凌辱;
法忍,不惑為忍,忍寒熱風雨、飢渴老病等非情禍害。
於此二法能安然不動,故名住忍辱。
「生忍,有情瞋罵、捶打等之凌辱;法忍,不惑為忍」。在世間生活中,日日時時哪一個時刻不用忍呢?大忍、小忍,有知覺忍、無知覺忍;細細來想,我們平時就要「忍」。但是,「忍」在生活中,要接觸到「生忍,有情瞋罵、捶打等之凌辱」,就是菩薩在有情中堪忍這種惡臭、燠熱、垢穢,被人詈罵更要耐心忍下去。即便被捶打或者凌辱,人間菩薩道難行,難行的菩薩道能夠持續長久的時間,真的是很不容易。
所以,生忍、法忍;法忍,面對大自然環境;若是生忍,則在人與人之間,甚至不可抗拒的老、病、死,這一切的無常都要拿來作警惕。菩薩要將佛的教法傳在人間,為了利益眾生,他要修多少行?
「法忍,不惑為忍」。外面的感覺、身外的感覺,叫做法忍。「忍寒熱風雨、飢渴老病等非情禍害」,譬如風、寒、熱等氣象,不是人為所造作的忍。這種環境我們有辦法忍耐,繼續去付出。還有「飢渴老病等」,這是大自然法則,叫做「法忍」。
「若復行忍辱,住於調柔地,設眾惡來加,其心不傾動。諸有得法者,懷於增上慢,為斯所輕惱,如是亦能忍。」這就是生忍與法忍。
「生忍」有兩項。「一於人之恭敬供養,能忍而不執著」,人與人之間,若有一點點成就,得到人家的恭敬、供養,我們是否就起自大、貢高、驕慢了呢?這就要注意了,自己的心要顧好。
「二於人之瞋罵捶打加害,能忍而不生瞋恨」。第二,人家若有不滿,而起瞋念,怒罵、捶打我們,將一切不利都宣洩在我們身上;也要忍下來,心意要調柔,不能發脾氣,這也是修行的功夫。
再來就是「法忍」,又有兩項:「一於非心法之寒熱風雨飢渴老病死等,能忍而不惱怨」。大乾坤四大不調,天氣很熱了,限於這樣的環境,我們都能夠忍;再者身體病久了,各人病痛各自忍受,忍不過也病得歡喜,還是要忍下來。
第二,「於心法之瞋恚憂愁等諸煩惱,能忍而不厭棄」。而且忍得很自然,沒有掛礙;絕對不會瞋恚、發脾氣。
「設眾惡來加,其心不傾動」,再說人與人之間。「言或眾惡加臨其身,其身安忍,終不傾動」,這也都要忍。「諸有得法者,懷於增上慢」。我們修行學法的人,聽到有人讚歎、佩服、恭敬,我的心有起動嗎?內心暗自歡喜而起慢心嗎?這也是考驗修行者的工夫。都要自我檢討。
「為斯所輕惱,如是亦能忍」。即便我們修行修得這麼好,卻是「彼此等人之所輕惱如是」,讓人輕視;「我修行修到這樣,人家不重視我;我付出到這樣,別人不僅沒有讚歎我,還輕視我」,若有這樣的心,也要趕緊提高警覺。面對他人輕視的眼光,我們有起心動念嗎?能否能夠保持平常心面對?自己也要反省。「亦能安然忍受」,要能安然忍受,才是真修行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