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32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81集
繪圖/黃逸樵
有無為法體性,法身湛然寂靜,
如來智難思議,微妙淨菩提道;
恆有幽玄曰微,絕思議故曰妙。
獨尊淨法身,微妙不思議;
信解清淨法,超越諸分別,離惑諸疑悔。
「有無為法體性」。有為法、無為法,有為法就是一般世俗,日日生活在滾滾紅塵中,面對著一切人事物都叫做「有為法」。「無為法」,就是歸納於真理,用心想到最後,人生一場終歸幻化,何必計較呢?這麼多人我是非造成一輩子的煩惱、遺憾,靜靜思惟,通達道理之後,自然就不受這些人我是非所障礙,我們也就沒有得失心了;這叫做法體,法體就是真理。
真理本來無形、無體相,卻是它的道理明朗存在,叫做「有無為法體性」;有為法、無為法的道理,那個體相就是這樣。人我是非都來自有為法,因為人與人間有緣、無緣,使他的內心不斷起伏;人與人間的心理態度,這都叫做「有為法」。
無為法同樣也是心理,不過是順道理,看透徹、認清楚,將它分析起來,這些都沒有什麼。善解、包容,皆大歡喜。善緣,人與人間,違背與順從,順理與違理,都叫做有為法、無為法。
修行就是要回歸真如本性,舉凡違背、不對的,全都要排除。若起一念善心、愛念去做善事,這也是從心理開始。善事回歸回來,叫做轉惡為善、轉逆為順。常常說修行沒有什麼好修的,只要方向正確,自然「法身湛然寂靜」,也就很容易了。
「如來智難思議,微妙淨菩提道」,只要我們一念清淨心,就與如來有同等的智慧。「如來智難思議」,天地萬物、人我是非經過佛陀一一分析,談天文、說地理,分析到人的心理,就如反掌折枝一樣容易,分析得如此透徹,故說如來智慧難思議。
「微妙淨菩提道」,如來的智慧是這麼地微妙、清淨,他已經將有、無為法分析清楚,去除污染的有為法,完全是清淨法。所以,「恆有幽玄曰微,絕思議故曰妙」。幽玄就是深遠,又深、又遠、又寬廣,高深莫測,這是永恆的。
最近一直都在說時間,無盡頭的過去,直到無邊際的未來。法就是綿綿不斷,道理永遠都維持著,包括人間的生死法則,還有大自然的變化,全都包括在真理之中,這是「恆有幽玄曰微」。
「絕思議故曰妙」,佛陀的智慧可以涵蓋得那麼透徹、清楚,而且「絕思議」。以我們凡夫要如何分析佛的智慧呢?妙哉啊!很微妙。佛陀的法身完全清淨,沒有一點點的污染,佛的智慧、覺性也完全清淨,叫做「獨尊淨法身」。
人人與佛都有同樣的覺性、真如,卻是唯佛獨尊;佛是淨法身,能夠大圓鏡智照耀萬物,絕無差錯。我們自己這面圓鏡卻還有很多灰塵;「微妙不思議」,凡夫心和清淨的佛性就是不同,我們還要再用心精進。
既然知道我們與佛「有」同等的佛性,就一定要信解、要相信。「信解」,就是要接近智慧、運用智慧,我們才能在信解中斷煩惱,才能「超越諸分別」。清者自清、明者自明,濁者自濁、染者自染,濁染都歸清淨,我們要很用心體會。
若能如此,我們就「離惑諸疑悔」。惑,就是一切無明垢穢。無明垢穢消除了,這些疑悔自然就都沒有、離開了。所以,需要很微細的信解、智慧,才能分辨出對錯,我們要很用心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