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32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80集
繪圖/黃逸樵
菩薩外緣眾生,愚昧障重多苦,
誓願度無量眾,啟智運悲明誓;
菩薩長情大愛,秉慧用慈弘願,
聞真諦理壽量,功德法源綿長。
「菩薩外緣眾生,愚昧障重多苦」,一直提起「菩薩」,也就是入人群的「覺有情者」。所謂菩薩就是在人群中,因為眾生多數都是「愚昧障重多苦」,很需要菩薩。
人群中,哪一個不是充滿煩惱、無明呢?人人不一定生活上有所欠缺,卻是精神理念欠缺的居多數。人生苦啊!精神理念的苦;身體經歷寒冬、暑熱折磨的苦,還有身體「病、痛」的苦,很無奈啊!個人身體受病苦折磨,任何人都無法為你分攤痛楚,人生路上也是阻礙重重。
何況生活中,或者身體貧窮、苦難、殘疾等等,不滿足的事情非常多。眾生「障重多苦」,菩薩在群眾中聽到、看到、了解了,無不都是「愚昧障重多苦」的眾生,菩薩身外所緣的正是苦難眾生。
眾生沉淪茫茫無邊際的業海,就得靠菩薩來引導,以便回歸於覺性。所以,菩薩必定要「誓願度無量眾」,要立長久的願,不是短時的,也不是一世一輩子而已,而是生生世世,都要在人群中「啟智運悲明誓」。
對自己也要自修,不斷下功夫去體會、了解佛經的源頭如何來,現代的人間是如何複雜?有為、無為法,浩瀚無邊的諦理,愚昧眾生層層的障礙,「有為法」怎麼入?如何在人群中明瞭、清楚「無為法」,「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」,沒有煩惱無明卡在自己心裡。
「誓願」,唯獨要有「智」,才能在分別有為法的同時,自己守護在無為法。「有為」,我一定要進入;「無為」,我一定要守護。這種「啟智運悲」,智慧要很明睿,對眾生能同體大悲,又不受外圍所污染。
「菩薩長情大愛,秉慧用慈弘願」。秉持著「平等慧」,用慈悲去發揮弘誓願,所以菩薩長情不是今生此世,是從過去生一直到現在,還有來世。「長情大愛」,人人互相啟發,「用慈弘願」,要發大願,「無緣大慈」,去發揮「同體大悲」。
「聞真諦理壽量」。其實壽量就是長時間,我們不斷發願,生生世世在人間,這就是智慧的壽命,是真諦理的時間。「功德法源綿長」,功德法源很長很長,過去長時劫。在〈壽量品〉一直在說,用塵沙來比較還是無量,這個時間數量難解!
我們行菩薩道,〈分別功德品〉就是要來開、示、悟、入我們眾生的知見,所以來到這一品,就要用很長的時間與大家分享。佛知、佛見歸納在──所緣苦難眾生。天下無窮盡的生命體,無窮盡的慧命真理,我們要用很宏觀的理念來看佛知、佛見。佛陀開示,我們應該要悟入,這分別功德就是很難得了解,時間綿綿密密很長。生命是生生世世連接,道理是廣大無邊際,真的是很綿長。唯有佛的知見,是無邊際綿長的慧命,道理亦然。
總而言之,每天聽法,師父要用事來顯現,過去的道理要適應在現在的人間事。所以,大家不要忘記每天都要了解現代事,才能會合真理。
佛法是很深奧,要了解深奧的佛法必定要從生活中去體會。人人只要肯發心,無不都是菩薩。菩薩的資糧就在人群中,需要我們幫助的人,或者心理上需要菩薩來輔導。眾生多諸苦難,不論用口說或體力禆助,也都是幫助眾生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