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32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77集
繪圖/黃逸樵
佛出世一大事,暢本懷施大教,
開示眾生悟入,佛知見性平等。
菩薩立四弘誓,行六度波羅密;
慧為度行之導,正思念加行道。
「佛出世一大事」,佛無時不刻都在人間,佛出世一大事因緣,其實是累積過去無限量世,生生世世的精華,來到今生此世因緣具足,看盡世間一切,都了解了,因此具足很豐富的佛知、佛見,期待人人能夠了解他內心累積著這麼多的法。
從內心收進來,這種盡虛空、遍法界的道理完全收攝在佛的本懷中,叫做佛知、佛見。他已知的事情已經有這麼多了,只是苦無機會讓大家清楚了解。
眾生難度啊!佛陀很無奈。四十多年的時間,說了這麼多的法,真正能夠留駐內心認真受法的又有多少人?而這些人接受法,能夠體會佛的心懷又有幾位?這幾位之中,是否真正做得到?真的是困難重重。
因此,佛陀生生世世要與這些人結好緣,讓大家願意聽、願意接受、願意身體力行,這個因緣要很具足,才能來人間現相成佛。佛陀現相成佛,就是要來暢演本懷,要將他內心所蓄積的菁華拿出來,也就是《法華經》。
所以,《法華經》的道理會這麼的普遍,不僅有俗諦,同樣有真諦。但是最重要的,就是教導我們要行中諦理,也就是修中道。希望我們世俗的道理要很明白,將法運用在人間,會合走在中道,這就是佛暢演本懷施大教。
「開示眾生悟入,佛知見性平等」。最終是要讓人人回歸本具的真如本性,這就是佛知、佛見,佛的知見終究是「性平等」。「人之初,性本善,性相近,習相遠」,我們要不斷不斷地薰習,以免脫離我們的本性。
「菩薩立四弘誓,行六度波羅密」,人人發心行菩薩道,一定要立四弘誓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佛道無上要誓願成,我們一定要滅煩惱才能入佛道來。所以,「菩薩立四弘誓,行六度波羅密」,就要從「六度萬行」開始。
「慧為度行之導」,所以我們要「正思念加行道」,這段是很重要。「於諸波羅密中,若不得般若波羅密」,這段文字,我們要用智慧來體會。只有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後面缺少一個智慧,「亦如群盲無導,不能有所至向」。
所以「如是般若波羅密,能導五波羅密令到達彼岸」。所謂的「五波羅密」,即是「檀波羅密、尸羅波羅密、羼提波羅密、毗黎耶波羅密、禪波羅密、除般若波羅密」。若是除去「般若波羅密」,就叫做「五波羅密」。
「檀波羅密:此云布施」,叫做布施;「尸羅波羅密:此云持戒」,叫做持戒。「羼波羅密:此云忍辱」,叫做忍辱;「毗黎耶波羅密:此云精進」,叫做精進。
「禪波羅密」,「此云正思、靜慮」,叫做正思、靜慮。我們即便懂得布施、懂得持戒、懂得忍辱、懂得精進,但若不懂去除煩惱無明,也就無法到達智慧。所以,無論做什麼事情,得到智慧的關鍵,就在靜思與靜慮,心要定。
「除般若波羅密」,「此云智慧」,「般若」就叫做智慧。「即一念信解,除諸疑惑」從一念中信解,即能去除種種的疑慮。自然「啟真如覺性故」,真如覺性啟開了,「般若真智」顯現出來了,「是諸道源功德母」。
我們若能真正體會「般若」的境界,真正的智慧就是利益人群,那麼前面五項就都俱全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