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31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76集
繪圖/黃逸樵
諸求菩提道者,修行五波羅蜜,
不得慧波羅蜜,亦如群盲無首,
不能導所方向,到達圓滿菩提;
慧導五波羅蜜,能令至薩婆若。
「諸求菩提道者,修行五波羅蜜」,我們常常在說「波羅蜜」,到彼岸,要有幾種修行才能到彼岸去呢?平時都說「六波羅蜜」。卻是我們想要修行、求道,卻只修行在「五波羅蜜」。為什麼會缺一個呢?就是我們的思考、見解還不夠,選擇的方向還沒有清楚。
一般人修行都是說「做好事」、「好事做就對了」,這樣說是沒有錯。但是有做到嗎?「不得慧波羅蜜」,就是差一項智慧啊!雖然「對的事情做就對了」,卻是差毫釐,智慧還沒有很具足、方向還沒有對準。雖然努力在「五波羅蜜」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還缺一項「智慧」。
雖然這樣在修行,智慧還未透徹了解,就是差那一點點,「亦如群盲無首,不能導所方向」。倘若帶頭引導的人沒有帶領好,後面五個人有時候會迷失掉。所以群眾要有首領,只要有人在前面帶得好、路對得準,即便閉上眼睛也能夠安心精進向前走。而我們就是缺少那個前面的引導者。
儘管其他的都很俱全了,欠缺前面的引導,很容易就鬆散掉,「不能導所方向,到達圓滿菩提」。要到達最圓滿的菩提,圓滿的正知、正覺,卻是方向還没有對準;毫釐之差,就是我們的信解還沒有很徹底,方向還未對準。最重要的就是智慧,「慧導五波羅蜜,能令至薩婆若」,有智慧自然就會很順利,引導我們從此岸順利到達彼岸去。所以領導者必定要具足智慧,有智慧才能領導,方向才會準確。可見,六波羅蜜絕對不能欠缺智慧方向。
「五波羅蜜」,就是「檀波羅蜜、尸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毘梨耶波羅蜜、禪波羅蜜;除般若波羅蜜」,亦即後面的「般若波羅蜜」,還未浮現出來;前五種波羅蜜,就是布施,檀波羅蜜;持戒,尸羅波羅蜜;忍辱,羼提波羅蜜;精進,毘梨耶波羅蜜;禪波羅蜜,這五項。
這五項我們都要修,缺一不可。尤其不能缺少般若波羅蜜,只要你有「般若」,有智慧了,自然這五項就俱全了。你有了智慧,你的心就能夠在禪,也就是定。只要你有智慧,自然就是精進。只要你有智慧,自然一切都能夠忍;只要你有智慧,布施都很準確。只要有智慧,我們的道心自然堅固,聽經就會很清楚。
我們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般若智慧,「故勝於行五波羅蜜之功德,但除般若波羅蜜,即到彼岸難」。你若缺了這個智慧,做好事只是造世間福,不失人身、修天福,僅此而已,無法成菩薩到彼岸。
用智慧領導我們向善的方向,就不會偏差掉。若只是盲從的善,也會偏錯,長時間還是沉溺在生死中,浮浮沉沉,没有終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