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》菩薩四攝 饒益眾生

0觀看次
A- A+

2018031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75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修菩薩行布施,或以柔軟愛語,
或作與利他行,或與隨類同事,
令其皆得安樂,是為饒益於他。

佛法難聞,我們現在不僅聽到佛法,且發心選擇大乘菩薩行修學。「修菩薩行布施」。既選擇大乘菩薩行,「六度萬行」以「布施」為首,對菩薩的修行是多麼重要啊!

布施有很多種方式,講話利益人群,這是布施;出力,減輕他人工作負擔,也是布施;鼓勵人心,讓他人增加信心,都是布施。林林總總,凡是能夠幫助人、利益人的,我們都能夠在人群中付出。

可見布施很容易、很簡單,隨時可做,不必等待其他因緣。只要我們修行、聞法,心中有法,觀念一轉變,不論是態度、聲音、動作,無一不能利益、布施給眾生,這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。

「或以柔軟愛語」,這種布施,很輕易就做得到;但若要教育,態度和語言就要視狀況而定了。有時候要很高調,有時態度必得很低調;眾生很剛強難調伏,要用什麼語言、方式,也要觀察和學習。

平時說話要注意四種口業:妄語、綺語、兩舌、惡口。「妄語」,說謊話,沒有說有;或者為了達成目的,繪聲繪影說了很多不實的話,使社會人心跟著動亂。因此,我們說話要很謹慎,還要說誠實語。

還有「綺語」,為了博取他人的好感得到想要的利益,就說很多諂媚的話。這種綺語絕非修行者應說的話;我們要說真實語,實實在在,說該說的話。「兩舌」,兩片嘴唇東家長、西家短,搬弄是非、兩舌,這都不對。「惡口」,更加不對,這是一種壞習慣。

可見,講話是很大的學問,也要很用心修學。我們要用柔軟語,這也是真修養;還要說誠實語,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妄言、不綺語,我們要用心學習說真實柔軟語。

「或作與利他行,或與隨類同事」。「利他」,就是做任何事都不能傷害他人。現在的職場很競爭,為善競爭當然是好,但是「為善」,就要思考如何成就他人的善事。總是利益他人,那個時候他需要,我們趕緊安他的心、安他的身、安他的生活,讓他的身、心皆能安住。

「或與隨類同事」。「同事」,好事大家做,這叫做智慧。福慧要平行,不只是做好事有福而已,我們要運用智慧,教導更多人,人人來做好事,這是很重要。所以,教導人群利他行,或者陪他走、教他做,這都叫做「同事」行。

這都要用方法,軟言愛語,或者利益他人,或者同事教化,有心付出也要有方法。才能「令其皆得安樂」,整個社會、國家才能夠祥和、安樂,這叫做「饒益於他」。

彌勒菩薩讚歎佛陀。從前一品的〈壽量品〉延續下來,向大家解釋現場這麼多的菩薩,就是經過長時間化度;已成就、當成就、未成就的菩薩,還有很多眾生。現在佛要再告訴他,不只化菩薩無量,連未成就的眾生也是很多。意即還未發心的人比發心的人更多,「更多不可以量計數眾生」。

「乃至能生一念信解,所得功德,無有限量」。這些還未聽過法的人要讓他們有機會聽到,自然就能夠信受。而且要不斷地說,讓他能夠信解。只要讓他起一個信解心,「一剎那之心念中就已攝盡了萬年的歲月」。只要讓他真正聽法進去,自然就有啟開他本性真如的機會,所以「攝盡萬年」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