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》饒益有情 善行無量

0觀看次
A- A+

2018031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74集

繪圖/黃逸樵


謂善推妙德,饒益眾生,
使得善法利,不生厭想;
是善能利益一切眾生,
謂饒益有情善行無量。

「謂善推妙德,饒益眾生」,佛陀為一大事累生世來人間教化,生生世世沒有間斷。佛陀的志節、心願,累生世修行,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,這就是妙德。修行修在自身,行在人群,累積起來叫做「妙德」。因為饒益眾生,累生世一直在人群中無所求付出,才會成就妙德。

「使得善法利,不生厭想」。只求眾生得安樂,期待人人聽法入心,用在修行中,這是佛陀說法的目的。希望人人都能得到善法利,生生世世都在人群中,沒有厭離,不曾想過要休息。他捨此生、來彼生,生生世世沒有間斷,不曾想過要停歇。

「是善能利益一切眾生」。累生無不都是施善、教善、行善,以利益一切眾生,這就是佛所成就的妙德。「謂饒益有情善行無量」,這就是佛陀來生來世、過去生過去世,古往來今,就是饒益有情,善行無量。

釋迦佛生生世世來人間,沒有停歇,就是為了說法、利益眾生。眾生若能體會佛心,自然就能夠很誠意地自度,才能完成佛的心願,這是同樣道理。所以聽法者要用直心聞法,落實應用人間,這才是聞法、說法、傳法。佛法要有傳,在〈法師品〉中,佛陀很懇切地勸募未來能夠受法、弘法的人。佛陀也在菩薩招生,何其懇切!盼望有菩薩願意發弘誓願,度化眾生,這是佛的心願。

地藏菩薩的願,每一尊菩薩都有弘誓願。「四安樂行」也說身、口、意之外,還要弘誓願。願力要大,不為自身求安樂,但為眾生得離苦。肯接受就能離苦脫難,不懂得接受法,永遠都在無明、煩惱、迷茫中。

佛陀、諸菩薩應世人間,苦口婆心,設法度眾生。眾生要殷切、誠懇地接受,如此,比較容易得度。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生度此身呢?生命要好好把握時間,利用這副身體,「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」。

前面說菩薩持旛蓋,表示「七善法」,用數字譬喻深入法的意義。很多的菩薩,不論是在佛前、佛後的環境、生態,經典的描述無不都是法。

因為〈分別功德品〉就是要顯現佛知見,佛陀「開示」,眾生要「悟入」佛知、佛見;示佛知見,既示佛知見,我們眾生要悟佛知見。經文所述生態無不都是法,請大家要用心體會接受法。

「聞如是眾美妙法,理事會合」,這麼美,這麼微妙的法,而這個法、道理與事會合一體。亦即事理會合,道理一定落實在生活中。聽來的道理在生活中倘若用不到,那個理也是空的。我們聽真實法,要聽來日常使用,才是真正的聽法。

佛說法,菩薩接法、傳法,這種境界。佛陀已經描述過去的過去,長時間以來不斷度眾生,成就無量數世界的微塵數菩薩,已成就、當成就,現在勤行的菩薩那麼多。靈山法會儼然未散,一處一處現前出來。

「聞佛壽無量,一切皆歡喜」,很多菩薩都很歡喜,知道佛現相人間,雖然應人間法則,八十示滅,但是佛壽無量、慧命也是無量,是生生世世。體會到那個真理,大家很歡喜,不只彌勒菩薩歡喜而已,是所有法華會上的人人都歡喜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|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