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》人天聞法 心皆歡喜

0觀看次
A- A+

2018031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73集

繪圖/黃逸樵


人天聞法心歡喜,如香雲甘露芬芳,
心清澄聞法殊妙,多聞法施戒定慧;
法香德風無不聞,薰大法香樂無量,
戒定慧解知見生,布善種子功德田。

「人天聞法心歡喜」。在〈分別功德品〉敘述這麼多人長久時間接受佛陀所教化,一一如法修行。已成就、當成就、未成就,數量之多不可計數,人人無不都是在法中,各人的心境、感受依各人的根機而有深、淺、廣等等。

不論根機如何,總說就是歡喜,這個歡喜就是法喜。「法喜」和「歡喜」有別。佛陀細說、分析天地宇宙的真理,合人的根機,各自去感受那種得真理的道,心得是走入生命,成長慧命,是每一生世修行所感受的法。「轉識成智」,智慧點滴累積,成長慧命,將道理不斷累積,不斷滋潤、成長,那種法喜是長長久久,表示精進累積所感受的法。

人天的感受、菩薩的感受,我們體會得到這種法嗎?「如香雲甘露芬芳」,那種滋味,就像香雲甘露散發芬芳一樣,絕非我們凡夫所能企及;但,是否永遠都是凡夫?不是。我們要相信人人本具真如本性,只是我們現在所得、感受的量不夠多。而這些菩薩、人天,他們長久以來大量累積,如香雲甘露芬芳那種感受就很多了。

為什麼他們的感受會如此深刻和澎湃呢?「心清澄聞法殊妙」,因為他們的心沒有絲毫煩惱和無明,減一分無明煩惱,就增長一分澄清的法喜,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」那種境界。因為他們的心很清澄,聽來的法句句受用,句句就如香雲甘露一樣沁入心中,故說「心清澄聞法殊妙」,十分殊勝的法入心了。

「多聞法施戒定慧」。從《無量義經》開始,無不都是聞法付出、入人群。所以,佛陀「六度萬行」教菩薩法,落實人間就是入人群,菩薩在人群中體會什麼叫做煩惱無明。在佛法的感受中,是這麼靜寂清澄,在無明中的煩惱群眾,體會到靜寂清澄所感受、所歡喜。

「法香德風無不聞」。佛陀兩千五百多年前所說的法,那些天人、菩薩、人間所聽的境界,聽來的法,心中的感受;佛陀的德不就飄香到現在嗎?不受距離所障礙。那種法香、德香,讓人打從內心尊敬、尊重。慈濟的宗門、靜思法脈,我們行菩薩行、開菩薩道,應用在普天下,應該能夠影響很多人。

聽到法,歡喜入心、快樂了;還是好樂,趨向接受這個法,可以再去發揮一生無量。所以「薰大法香樂無量」,很歡喜,願意一生無量。《無量義經》也如是說,「戒定慧解知見生」,就是體會到這個法,所以「布善種子功德田」。

佛法應用在人間,但是法一定要入心,聞法要歡喜,那種法喜,心靈的世界要有「如香雲甘露芬芳」,將法接受入心來。可以接觸到佛法是一件很殊勝的事情,要法喜,很歡喜。「多聞法施戒定慧」,這個殊勝的因緣,希望人人修無漏法,「戒定慧解」就要「知見生」。

其大菩薩眾,執七寶旛蓋──菩薩眾執持七寶旛蓋者,謂表七善功德莊嚴。
一、時節善。謂法華初善、中善、後善。如來演說一乘法,分序、正、流通,皆是當機得益之時,是名時節善。
二、義善。謂法華經所說之法,其義深遠,名義善。
三、語善。謂如來所說法華經,其語巧妙,會理直說,是名語善。
四、獨一善。謂法華所說之法,獨為菩薩,不共二乘,名獨一善。
五、圓滿善。謂法華一經具明世、出世間滿足之理,名圓滿善。
六、調柔善。謂法華之法,唯談中道之理,即圓頓一乘妙教,名調柔善。
七、無緣慈善。謂法華之法,具無緣慈,心不攀眾生緣,名無緣慈善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|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