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31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71集
繪圖/黃逸樵
暖位以佛覺為己心,
頂位以自心為佛境,
忍位則覺觀於中道,
迷覺兩忘兩邊不立。
我們學佛,法要入心,行中有法,層層有道理。我們修行,就要了解佛法的精髓。凡夫的根機千差萬別,佛陀為眾生說法,就要觀機逗教,看眾生的根機是深是淺?深、淺的法,還要分類別門;因為眾生煩惱叢生,同樣的法,就得用不同的方式,好讓眾生轉惡為善、轉污染為清淨,這就是方法,也是方向。
依賴音聲來了解法,叫做「聲聞」;我們的耳根聞法體會、心開意解了,知道要「轉識成智」。現在開始要妙觀察了,我們要加緊用功精進,即是「四加行」。
從「四諦」法了解「苦、集、滅」,現在就要修行於「道」。修行在這條道路上,我們要更認真滅除煩惱,叫做加行,「四加行」。所以「暖位」,我們接受了法,開始加強用功精進,這叫做「暖位」。
「四四:小乘大乘行者,各勤修四法,並精實四加行。」「四四」,乃是「四弘誓願」與「四聖諦」,要再加上「四加行」。我們有小乘的加行位,有大乘的加行位。小乘是以「四諦法」為修行目標,他為了斷分段生死,就要加強修行的方向。
菩薩發四弘誓願──眾生無邊誓願度、煩惱無盡誓願斷、法門無量誓願學、佛道無上誓願成。所以,他還要再加行。我要如何去與芸芸眾生結好緣?這也是人與人、與事、與物,我願意沒有條件、克服種種的困難而付出,這就是加行。
大、小乘同樣都在修行,修的是不一樣的法;小乘修四諦法,大乘就是四弘誓願,各人所修的法都是在加行。「四加行」的法,第一是「暖」,第二是「頂」,第三是「忍」,第四是「世第一法」。「頂法」,很認真用功,一位一位步步進階,就到達頂位了。「頂位以自心為佛境」,向佛的方向走,「六度萬行」,拓寬道、鋪好路,向佛道走。
但是行菩薩道談何容易啊!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境界。在〈安樂行品〉,有多少人要來刁難你,你要堪得忍種種的困難啊!要下什麼功夫來忍呢?「覺觀」。「忍位則覺觀於中道」,體會佛心,還要發心行菩薩道。
既然要行菩薩道,他不會執著在「空」,也不執著在「有」,他是行在「中道」。方向對了,叫做「覺」;我們清清楚楚、明明覺覺,人生世事煩惱偏多,眾生無明,我們就要自覺。在無明中,我們更要明是非,叫做「覺觀」。內心清楚明白,什麼都不用執著,向正確的方向直走就對了,這叫做中道。
「迷覺兩忘兩邊不立」。「迷」與「覺」都要放棄,現在就是專心向菩薩道直走。菩薩是在人群中,人群中的煩惱就是他的覺悟之道。所以,迷與覺兩忘,雖然避開了迷,他也不會偏向覺,只想自我修行。卻是菩薩的方向沒有停止,不是到達小乘就好,還是精進向前。
菩薩不是緣覺,也不是獨覺,他的方向就是大覺,往大覺一路精進前行;他不停駐在凡夫,也不會停滯在小乘,所以「迷覺兩忘」。這個地方的「覺」,不是修小乘行的緣覺或獨覺;大覺行者不會停滯在小乘,他是直向大乘佛道。所以「兩邊不立」,不會停靠在凡夫的此岸,或者緣覺、獨覺的彼岸,他還是精進向前,不靠兩邊,這就是中道。
佛陀為我們開示,用種種的法成長我們的慧命。常常說,我們要把握時間,利用生命增長慧命。若如此,我們才能得正道入心,「願得如佛」,這是我們人人的方向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