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》為一切智 發大精進

0觀看次
A- A+

2018031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70集

繪圖/黃逸樵


滿足無漏界,常淨解脫身,
寂滅不思議,名為一切智。
化城喻品云:為佛一切智,當發大精進。

「滿足無漏界,常淨解脫身」。我們受法修行,要落實在生活中。「滿足無漏界」,何謂無漏?之前一直提起「三無漏學」。三無漏,「戒、定、慧」,我們將法聽進去了,好好思惟、身體力行、如法修行,叫做「聞、思、修」。

戒,我們修行必定要守戒;法聽進來,就要受持、守戒。所以,聞、思,好好思惟,修戒、定、慧。戒,心要定,沒有雜亂,自然生出智慧。

戒、定、慧三項,又再聞、思、修,這都是我們的助道法,幫助我們修行;行要走得穩、修得正,一定需要無漏學。無漏學,身體力行,無漏戒,用心走過來,「滿足無漏界」。

「滿足無漏界,常淨解脫身」。有修,就有解脫。我們若能修持戒、定、慧,定能解除一切煩惱無明,這是修行結果必然的道理。所以,煩惱全都去除,無明不會染著我們的心,這叫做「常淨解脫」。我們不只是體會,還要用心受持。

「寂滅不思議,名為一切智」。若能將戒、定、慧「三無漏學」修在我們的身行,自然就進入寂靜清澄的境界。這個境界是多麼美啊!不過我們離它還很遠,因為我們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無漏的煩惱無明還未盡。倘若我們如法修行,這些煩惱全盡,很自然身心就能解脫,就入「寂滅不思議」的境界。這是譬喻「靜寂清澄」。

這樣的心境,總是心很寂、很靜,不受世間煩惱事、人世事名相所困擾。這些人事相在我們身邊,還能夠保持著寂靜,不受困擾,這樣的境界,「名為一切智」。周圍有這樣聲色的困擾,人世間事的聲音、形態等等,都不會染污到我們的心,因為已經得到「一切智」了。

「一切智」,就是世間的道理都通達了,這些聲色對我們有什麼障礙呢?這些是是非非、紛紛擾擾哪能染污我們的心呢?因為道理在前,後面的人事我都清楚了,自然沒有困擾,就是已經得到一切智了。

〈化城喻品〉云:「為佛一切智,當發大精進」。大家修行要到佛的一切智,唯有發大精進心身體力行,才能與境界冥然會合。所以,要通達世間種種道理,唯有入人群,了解人群中的煩惱無明,用心分析,故說「煩惱即菩提」。在煩惱群中體會道理,認識覺道。因此,修行非在人群中不可,這就是菩薩的功課。入人群成「一切智」,人群中才能看透世間普遍的道理,也才能體會道理的源頭。

雖然紛紛擾擾在人間,才能讓我們體會道理。世間事對錯是相對立的,就因為有壞人,才顯得好人的可貴。看透世間有迷茫不清的事情,才說這是覺悟,同樣道理。所以我們必定要在煩惱中才能求得道理,在煩惱中能夠不受污染,得到解脫,這叫做「菩提」,也叫做「覺」,這就是智慧啊!所以,不捨眾生,修菩提行的道理就在這裡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