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》天雨散花 天鼓自鳴

0觀看次
A- A+

2018030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65集

繪圖/黃逸樵


天雨散花飄香,眼見花飄色美,
耳聞樂音柔聲,鼻嗅花芬香味;
身根意識塵境,緣觸生貪起念。
凡夫迷情起惑,賢聖轉迷斷惑,淨盡智生離垢。

「天雨散花飄香」,很歡喜的時候,自然心花怒放。佛陀說法,大眾聽得很歡喜,用「心花怒放」作譬喻;不是只有人歡喜,天龍八部也歡喜啊!諸天歡喜。這是用佛的心靈境界來譬喻大自然境界,同時顯現聞法者的心靈境界。

「眼見花飄色美」。眼根所見的是花飄色美,花雨繽紛飄落的感覺,好像在飄花雨一樣。「曼陀羅花」,叫做適意柔軟花。看到花飄下來,就好像很契應人的心意,總是啟發人心的歡喜,輕柔撫慰人心的那種感覺。

「耳聞樂音柔聲」,周圍的環境,不論和風吹拂過大樹、小草,發出有節奏的聲音,總是讓人感到很快樂、很歡喜。人聞法時心很靜,所以外面的諦理、內心的自性,全都會合起來,聲音、色相無一不美!看起來很美,聽起來輕柔。

「鼻嗅花芬香味」。不論是風的聲,或是從花透出來的香,這就是我們的心念。心若很靜,境界就靜;心若美,就沒有無明、煩惱,聞到的都是香氣。「身根意識塵境,緣觸生貪起念」,凡夫的「身根意識塵境」所感觸的就是這個「緣」。緣感觸到我們的內心,是要生起貪念或是很愉悅的心?聽法入心,境界清淨,自然就愉悅、歡喜。

「凡夫迷情起惑」。凡夫心用世俗的眼光看那美好的境界,無法感受到自然的美,也就無法啟發那分法的喜悅。看看現在的靈鷲山,在佛陀時代是聞法的道場,現今時代,卻成了觀光勝地。用凡夫心來看那個境界,就是有色的界限。

「凡夫迷情起惑」,受這個「色」所限制,使得我們迷在那個境界中,這就是凡夫。凡夫迷情,就執著在那個境界。「賢聖轉迷斷惑」,就是「淨盡智生離垢」。我們清淨自己的心,心要聞法、精進入心。

我們聞法入心,落實在生活中,人、事、物都能與法會合,真如與諦理會合。生活在法中,我們會很歡喜,叫做「歡喜地」。菩薩聞法歡喜,將法用在我的日常生活中。我們心無煩惱、無掛礙,不就是「離垢」嗎?離垢,之後就是發光了!

這幾天來一直告訴大家,菩薩登「十地」,這佛知、佛見,我們要從凡夫轉迷斷惑。一步步、一層層來了解,我們既已認識佛法,要如何落實在生活中?讓我們的心不受周圍煩惱所障礙、污染,自然我們的心會清淨,有望轉凡夫為聖人。

每尊佛要入滅之前,一定要講說《法華經》;在講《法華經》的道場,就會出現「六瑞」,作為開經序緣起,謂法華六瑞序。

即說法瑞,無量義。入定瑞,入無量義定。雨華瑞,天雨四華。地動瑞,地六種震動。心喜瑞,大眾見之心生歡喜。放光瑞,佛眉間放白毫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。此六瑞乃是十方三世諸佛,欲說《法華經》時,施教化儀。

法華六瑞之第三瑞,釋尊將要說《法華經》而入於三昧時,天空中如雨四種天花,稱雨華瑞。

佛講說《法華經》,人人要用真誠的心靈來接受法。因為佛陀的心靈世界,聞法者用虔誠的心靈世界來會合,這就是瑞相。「此六瑞乃是十方三世諸佛,欲說法華經時,施教化儀」。這「六瑞」,是十方三世諸佛要講《法華經》時,施教的儀式。「六瑞」的境界就是要證明《法華經》的妙,妙在聖凡之間。要如何從凡夫心轉入賢聖心,學習賢者與聖人如何用心在人間教化、接引凡夫轉為賢聖,這就是通道。

《法華經》一大事,「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」,即是諸佛本懷。我們聽法要有記憶,法聽來就要用心落實在人間。我們的心態要如何與境界會合?日常生活中接觸人群要用什麼心?法如何落實?大家聽法要銘記不忘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|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