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》真覺靈明 能生萬法

0觀看次
A- A+

2018030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64集

繪圖/黃逸樵


自性清淨圓明,妙心為所依體,
如來藏性自具,無明惑不能染。
智淨無染,靜寂清澄,
真覺靈明,能生萬法,為一大事。

「自性清淨圓明」。人人本具佛性,佛性就是清淨無染著;每天這樣說、這樣聽,大家是否都清楚了?自性是否都清淨了呢?自性究竟長得什麼樣子?不知道。自性在哪裡?也不明白。

人生能夠清楚自性要下很大的功夫,若能全都清楚,叫做「圓明」。圓明,就是這輩子知道有自性,煩惱來了當作過眼雲煙,不要將它執著在內心。盡量做到這樣,才能慢慢接近這個圓明,如此做人會圓、做事會圓、會理會圓,這叫做「圓明」。

倘若做到圓明,「妙心為所依體」。妙心,就是清淨無染的自性,就是道理。道理是人人所依止的,也就是我們的方向。「如來藏性自具」。如來藏,人人都藏著一個如來性,就是我們的慧命寶藏。錯誤的沒有染著;是真實的,付出之後沒有掛礙,不過藏在內心,做我們的經驗教育。

我們利用這副身體,完成學佛的道業。「道」,顧名思義,開了道就是要讓我們身體力行;要走多長的菩提道,就要開多長的路。我們聞法,知道方向如何開;真正有路可走,還是要身體力行,這就是道。

這個「道」就是真理,真理就是「如來藏」,我們去來都是在這個「藏」之中。「無明惑不能染」,無明惑不能染污我們的自性。我們修行,已經有智慧懂得分別好、壞,該做、不該做,都清楚了。做事情的過程中,煩惱無明掃除,不受污染,這叫做「無明惑不能染」。儘管做事情,遇到困難還是堅持不退;這些人事是非,不會染著我們的心。

「智淨無染」,我們轉識成智了;將心擦乾淨,完全不受污染,也就是《無量義經》所說的「靜寂清澄」。所以,「真覺靈明」,我們已經「真覺靈明」,外面的境界都不會來影響我們了。

因為我們的智識還是很靈明,我們能動、能做,不去想環境、年齡、歲數的障礙,或者環境、人我是非的阻礙,這叫做「真覺靈明」。無論任何困難橫阻於前,我不為所困,就是往前走就對了,這叫做「真覺靈明」。

又「能生萬法」,不只聽來照法走而已,我已經聞一知十、聞一知百、聞一知千萬了,故「能生萬法」。應用過去的經驗,做愈多經驗就愈豐富、方法也愈多元。

我們不要放棄人群,做就對了,這就是「為一大事」,我們來人間的一大事。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,就是要教菩薩法,而我們來人間的一大事是行菩薩道。行菩薩道,我們的心要很靈覺,才能產生萬法。們若沒有明明覺覺,自性不清楚,我們很快就糊塗掉了。

所以,「歡喜地」保持住,要再離垢,時時警惕,不要讓無明污染我們的心。要保持智慧光明,就要再增加「焰慧」,這是第四地。至於第五地,就是「難勝」,根據過去的經驗,我們要克服心理的困難、外在的困難,做就對了,行菩薩道是我們的一大事,這叫做「難勝地」,這是菩薩的第五地,我們要克服一切困難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|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