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30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63集
繪圖/黃逸樵
但由群生久迷塵境,唯認攀緣六塵影像,
乍起乍滅虛妄之念,執著己見自大妄為。
一迷心念無智錯亂,從身口意造成業種,
不知色身栖栖世中,虛空大地咸是妙明,
離垢無染淨極明生。
無明有迷事與迷理,不達緣起之諸法,云迷事。
迷事障俗諦,迷理障真諦故。
「但由群生久迷塵境」。眾生就是這樣忙忙碌碌,到底每一生從何處來?我們這輩子去何趣向?不論哪一道的眾生,總是今生此世就是這樣忙忙碌碌,「久迷塵境」。
現在叫做濁世,就是各個見解不同、各有所執,受貪念驅使爭取最大的利益,將道德放一邊。社會的混亂就出在每一個人的觀點、心念全都迷了。人人若迷失了,根塵境就會很混亂。這就是久迷塵境,你迷我也迷,攀緣在這個境界,人人都在迷茫無明中。
「唯認攀緣六塵影像」。只在我們生活中的境界認定周圍的緣。五根緣在五塵境中,心靈的意識攀著外面的塵境。緣著這個境界,我們的心念「乍起乍滅」,一下子就起一個心念,念頭很快就過去了,忙忙碌碌是在想什麼?做什麼?「虛妄之念」,心總是定不下來,念念都是妄念。
「虛妄之念,執著己見」。從來只知自己,不知別人;只知道自己的感受,卻不知道別人所欠缺的。這種「虛妄之念」造成很多無明煩惱,全都是「執著己見」:在我能力範圍內,我的事業要再開拓得更大,讓大家都有事情做,我是在幫助人呢!顛倒啊!累積的業力愈來愈大,人生用在這種「自大妄為」。
「一迷心念」,就「無智錯亂」。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人人本具覺性,本來與佛同等,卻是貪無厭足,迷失自性心,就是無智。「從身口意造成業種」,「從身語意之所生」,所生的是「業」,業障累累。因為我們無智,一心迷在貪念中,使得我們的身、口、意都由不得自己,隨著這個緣境就一直去了,而造成業種。
業的種子愈積愈多,無明也愈來愈重,卻是「不知色身栖栖世中」。「栖栖」,就是惶惶不安。「栖栖世中」,就是沒有安全感,忙忙碌碌在這個世界中,心一直很惶恐、很不安定,這就是世間人。
「虛空大地咸是妙明,離垢無染淨極明生」。天地萬物,包括人類,都在這個虛空中。虛空的諦理就是天地之間,若能好好地去體會,虛空所有一切生物,包括自己在內,都有那個妙明本覺的智性。只要我們在一念信念中去尋找,自然妙明就現前了。
要如何將我們的善念、好念永遠保持著?這是利益自己,同時也是利益人群。若能如此,虛妄之念自然就會消滅,這就是「離垢無染」。認真來看,原來虛空大地就是妙明,很美、很奧妙的境界,妙有萬物各有它的本性存在,自然是「淨極明生」。
所以,一切都沒有障礙我們,卻是「無明有迷事與迷理」。無明或者迷在事、或者迷在理,就是在人與事中迷失了,連理也都迷了。迷事者,就是「不達緣起之諸法,云迷事」,就是還沒有很通徹這個緣的境界,以致還在境界中攀緣。因為受這個緣境所影響,我們於事也就迷了。
「迷事障俗諦」。迷事,自然就會迷在這個俗諦。眼前所看到的景物,而起心動念去攀緣、去貪我愛,就是不了解因緣的起落,才會起貪念,就會迷掉人事。人事,我們在人間事相中迷失掉了,這是「障俗諦」,也叫做「迷事」。
「迷理,障真諦故」。若「迷理」呢?就是障礙真理。所以,迷事障礙我們的俗諦,人情世事都被障礙掉了;迷理,就是障礙真理,在不知覺中,一切的事物會讓我們迷在那個環境中。因此,我們要很用心,才能透徹這個道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