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》善用人身 增長慧命

0觀看次
A- A+

2018030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62集

繪圖/黃逸樵


今得人身應珍惜,善用此身長慧命;
身口意行四安樂,悲智願立四弘誓,
發大菩提成佛心。
華嚴經云:菩提心名為種子,能生一切諸佛法無量故。

「今得人身應珍惜」,此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,要好好珍惜我們這輩子得到人身。「善用此身長慧命」,我們要善用此身成長慧命。

時間不斷過去,生命也隨日遞減,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。無常在瞬息之間,什麼時候無常來臨?這輩子我們這副身體在這樣的空間、時間,豈能不好好地把握呢?時間要如何利用?總是注意我們的身、口、意。

身體行動是善事還是惡事?是精進或者懈怠?也是我們這副身體。因此,我們一定要好好地鞭策自己,身體要殷勤精進。利用時間、空間,在一天當中,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。

「身口意行四安樂」。〈安樂行品〉大家應該記憶清楚,除了身、口、意之外,還要加上誓願;我們要立弘誓願,就是已經進入第九識,完全清淨了。生生世世念念無間,完全是清淨的念頭,因為「大圓鏡智」,這面鏡子已經清淨了,照境而不受染著。

「大圓鏡智」的作用,我們能夠清清楚楚,發四弘誓願無間斷,累世來人間就是「六度萬行」,這就是我們繼續將要走的路。要把握時間、空間,應用我們的生命體好好加行,好好精進,在記憶中時刻不間斷精進,這是「四安樂行」。

所以,運用「悲智願立四弘誓」,要好好用悲智的願力來立四弘誓願。法聽過就要用心應用下來,才能「發大菩提成佛心」。我們要如何以「佛心為己心,師志為己志」?師志在菩薩道,我們共同的方向,就是攜手開拓這條大道路,「發大菩提成佛心」,發大心行菩提道。

「華嚴經云」,《華嚴經》這樣說,「菩提心名為種子」,菩薩的種子叫做「佛心」,這個種子,「能生一切諸佛法無量故」。《無量義經》有說,一生無量,無量的法從一生,這就是種子。

要經歷多久時間才能夠成為種子呢?我們必定要珍惜時光,應用今生此世,將記憶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,成為薰習種子的力量,能夠帶到來生來世。所以,這輩子不要空過人生,一定要不斷地薰習。

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──言四生者,即第八地。過四生已,得佛菩提。四生:第一生修聲聞資糧,第二生修聲聞加行,第三生修緣覺資糧,第四生入見道得無學果。

加行: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,總名順決擇分。順趣真實決擇分故,近見道,故立加行名。非前資糧無加行義。又云:謂四加行位菩薩,由得福智資糧,加功用行,而入見道,住真如性,是名加行位。四生當得者,即超入八地功德,取妙覺之位有四生。

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──即第九地,三生成佛。三生當得者,即超入九地功德,取妙覺之位有三生也。

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──即第十地,二生成佛。二生當得者,即超入十地功德,取妙覺之位有二生也。

修行聽起來很深,文字看起來無法了解,其實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是這麼的靠近。要如何調理我們的心?還是同樣,人身難得應該珍惜,我們要把握時間、利用人身、成長慧命,無不都是在生活中。身、口、意是否應用在「安樂行」呢?我們每天是否都有悲智願力,入「四弘誓願」呢?這就要看我們是不是真修行了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