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30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61集
繪圖/黃逸樵
菩薩悲智與佛等同,徹見大道,得大法喜;
於大菩提道得通達,覺性如來,體解大道,名歡喜地。
得大法悅,明了諸法,異生性同,同性亦滅,名離垢地。
經典循循善誘,一步一步讓我們由淺入深,由跡入本。「跡門」有很多故事可聽、可了解;「本門」已進到寶庫裡面,寶是無價,唾手可得,但是我們要先懂得「寶」的作用。
「菩薩悲智與佛等同」。菩薩是從凡夫開始發大乘心,歷久以來,追循佛陀的芳蹤在學習、體解,不斷付出,覺性一步一步接近佛了。「學」與「覺」二字,多麼微妙啊!「學」是子,「覺」是見,按照學的過程一直深入去了解,終於見深道理,而得「覺」了。所以,「學」和「覺」是從幼稚的孩子一直到徹見道理。
「菩薩悲智」。菩薩就是覺有情,「徹見大道」,會合在有情界,已經徹見道理了。「有情」就是眾生,因為菩薩理解學佛的過程就是要入人群,而入人群必定要覺悟,才不會在糊塗中給自己惹來煩惱,要能入汙泥中而不受染著。
菩薩行就要緣苦眾生,從悲心啟,秉慈啟智;有了這個慈心,智慧就出來了。因為智慧,我們能夠秉智運悲,秉持智慧運用悲心。「與佛同等」,這種悲智,慈悲、智慧是與佛同等。
因為他「徹見大道,得大法喜」,就是透徹了解真實道理了,自然法喜充滿。不只了解,還要身體力行,入人群中去完成利益眾生的志業,自然會很歡喜。透過親身體驗,發現付出是這麼歡喜的事情,故「得大法喜」。
「於大菩提道得通達」。這條大菩提覺悟之道很通透,沒有岔路,很順利就能直達「覺性如來」。體會到覺性如來,我們已經真實無疑了,就要再向前開大步,向前大精進。我們的智慧、慧命從此起步,精進就是增長我們的慧命。
「歡喜地」,來自於我們接觸了法,讓我們懂得去付出。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;讓他到安穩處,再為他說法,讓他也能知道道理,回饋人生。這就是我們的法喜,用這個方法來成就人間,「得大法悅」,得大法喜,就是法悅。
「明了諸法,異生性同」。「異生」,就是眾生萬物體態各不相同;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脾氣、習性和方向,卻是我們有一個相同的真如本性,也就是覺性真如,這就是人人同於覺性。
這個「同性亦滅」,我們若有受法,法入心之後沒有執著,就是付出無所求。這是付出沒有執著,就是表達我們已經透徹道理。對的事情,做就對了,沒有放在心上。所以,腳踏過的路我們就放它去,專心向前直走,這叫做「同性亦滅」。行菩薩道,就是一心向前走就對了,不會停滯在這個路上,「名離垢地」。
菩薩有「十地」,第一就是「歡喜地」,第二叫做「離垢地」;心沒有煩惱,「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」,我們的心很輕安自在。
我們要入佛知見,一定要得歡喜、心無掛礙,要再向前勤精進,因為菩薩盡頭是「十地」,所以還是要一地一地再向前走,才能夠真正到佛的境界。
這就是表達菩薩用功、精進,累世沒有間斷;過去生不斷在度人,現在生已經有所得,但是後面的路要再繼續走,證明這條道路是真實,無所疑惑了,我們專心向前前進,做就對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