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》三智樂說 四無礙法

0觀看次
A- A+

2018022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59集

繪圖/黃逸樵


能詮諸教法無滯,名法無礙智;
知諸義理而無滯,名義無礙智;
於諸方言辭通達,名自在無礙智;
法義辯才說法,名樂說無礙智。
以三智樂說,四無礙自在法。

「四無礙智」,能夠透徹了解諸法;諸法就是諦理。我們學佛、聽法,最重要的就是天地萬物那個「理」。「真如諦理」,「真如」從我們的心智與天地一切萬物契合,這個諦理──真諦、道理。雖然看不到,卻在不知覺中運轉過去;但是,我們人生最重要的,是要了解有形與無形的道理,都包括在諦理之中。

「能詮諸教法無滯,名法無礙智」。這「諸教法無滯」,這些有形、無形的素材,我們聽了有理解嗎?理解之後,有體會嗎?聞法者用心體會,聽來的源頭有這些,我們將已了解的法又再補充,這就是諦理無窮盡,綿綿不絕,叫做「法無礙」。

很多的道理,我們全都聽到、體會了,聞一知十,或者是聞一體悟千萬道理,才得無礙,「知諸義理而無滯」。再者,我們除了了解諸法,還能徹悟了解道理的內容,如何將那個義去結合那個理,此名「名義無礙智」。道理是這樣,要如何抉擇內容,很順暢地將它表達出來?若能進行篩選揀擇,充分無滯、無礙地將它表達出來,這叫做「義無礙」。

「於諸方言辭通達,名自在無礙智」。「諸方」就是不同的國家,不同國家的語系,不同的宗教,不會相互障礙。只要它是真理,自然能夠被翻譯,道理同樣入人心。這種「諸方言辭通達」,各種語言、文字,都能通達無礙,這叫做自在。

「法義辯才說法」。這些道理已經做出來了,要如何將它編輯成文字,這叫做「法義」;變成文字,用我們的語言來敘述,也是同樣的法來表達。道理全都要通達,說出去的法,他們感受得到、且用得到,這才是真正的辯才說法。

「名樂說無礙智」。說人聽得懂的話,會很歡喜。這種法樂,叫做「樂說」。我能夠將道理再說給其他人聽,說了很順暢,自己就有信心,就會很歡喜說,這叫做「樂說無礙智」。

「以三智樂說」。「三智」是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叫做「三智」。「一切智」了解天下事,「一切種智」能夠分別事與理,「一切道種智」能夠身體力行。「三智」,都能感受到世間一切的形態,諦理通達,說法自然會合道理,人人樂意接受,就會很歡喜說,這是「樂說無礙」。

「四無礙自在法」,「四無礙智」與「三智」會合,一層一層深入道理,表達在語言、文字上,就是「四無礙智」;故說「三智樂說四無礙自在法」。這就是「菩薩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」,什麼樣的根性要聽什麼樣的法,佛陀就隨機逗教,「而為說之」。

菩薩入人群中也是一樣,看眾生要聽什麼法,他就隨眾生根性去為他們說法,能夠說得「圓融無滯」,無滯就是無障礙。佛陀隨機逗教,菩薩也能隨眾生所想要聽的去說,沒有障礙,「故名樂說無礙智」。

「自前壽量品以來」,從講〈壽量品〉之後,開始進入很深奧的法了,現在就要開示眾生悟入佛知、佛見;前面是開、示,現在要悟入佛的知見。過去隨機說法,此時「非為聲聞弟子說法」,已經不是隨機說法了,現在是講真實法。「乃為果地菩薩而說」,「果地菩薩」就是已成就,佛陀所講的法全都聽過了,對道理也有所體悟,已在領眾的菩薩。

所以,彌勒菩薩代表,一次一次地問佛,佛陀也是一次一次地回答,來到現在。佛陀進入〈分別功德品〉,這一品就很深入,對機的是「果上」菩薩。就如大學畢業後,現在已進階到修博士學位,這是果上菩薩,也是已成就的菩薩,以「彌勒菩薩為對機上首」。

「彌勒菩薩為對機上首,故告知」,佛陀要對這個對機的上首說。因為佛將要取入滅了,彌勒菩薩將來要來娑婆成佛,所以,佛陀要將法傳承給他;於是呼喚彌勒菩薩的名,果上菩薩、對機者,也是娑婆世界的上首菩薩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