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》七覺茂林 道品閣樓

0觀看次
A- A+

2017110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49集

繪圖/黃逸樵


樹下思惟求道,
如佛生時、成道、轉法輪、般涅槃,四時皆在樹下。
有如是等因緣,比丘如佛所行,
樹下坐靜思惟,聞佛法修淨行。

「樹下思惟求道,如佛生時、成道」,還有「轉法輪、般涅槃,四時皆在樹下」。佛的一生中,一年四季,平時都坐在樹下靜思惟。佛陀時代,沒有很宏偉的建築物,尤其剛成道之時,樹下坐著就能夠說話了。

印度多屬於熱帶季風氣候,太陽出來就很燠熱了,只有樹蔭是最涼快、可說法的地方。釋迦佛還未成佛之前,時時就坐在樹下靜謐思惟;大樹下也能遮蓋露水,所以晚上也同樣坐在樹下。天將要亮了,夜睹明星,也是在樹下望著星空,眼光接觸到那顆星,星光一閃,瞬間覺悟了,也是在樹下成道。

即便是「轉法輪」,也是在樹下說法;最後「般涅槃」,也是在娑羅雙樹下,取入滅了。何況佛出生時,因為母親摩耶夫人依家鄉風俗,必須回娘家生產。她出皇宮要回去娘家的路上,在中途歇息時,太子就在樹下,出生了。

總而言之,佛在樹下出生,求道也是在樹下思惟,夜睹明星,也是在樹下覺悟,最後也是在樹下涅槃,歷經出生、思惟、覺悟、涅槃,這四大項都是在樹下。可見,以佛的一生來說,重要的階段都在樹下發生。說法、與弟子共同論道也是在樹下,生活多數都是在樹下,故說「轉法輪,般涅槃,四時皆在樹下」。可見佛陀在世時,他的生態多數就在樹下生活。

「有如是等因緣」,有這麼多的因緣都在這裡。「比丘如佛所行」,隨佛修行的比丘,生活的形態與佛同樣是在樹下思惟,在樹下聽佛講經,在樹下休息、經行,在樹下生活,一切都是在樹下完成;樹下就是佛的道場、諸比丘的道場。當然没有現代很宏偉的建築物,就是這麼自然、簡單的生活道場。

「樹下坐靜思惟」,他們修行的道場就是這樣。在樹下坐著就能修行、打坐、思惟了。「聞佛法修淨行」,聽佛所說的法再經過思惟,叫做「聞思修」。坐在樹下聽,好好地思考佛陀所說的法,心無雜念,唯有法與人間、與生命的關係,沒有人我是非,只有天地人間生命體的關係,這就是成長慧命。

修行,不是什麼都不想,頭腦空空,才叫做去除煩惱;他是充分的思想,但是這些思想與自身的利害得失無關,完全是法的生態,與天地宇宙人間的生態要如何會合?佛法與生活的差別在哪裡?這就是我們要靜思惟去了解的。

天下無處不道場,無人不佛法,這都是人人本具的。道理若能了解,自然處處是道場,法無不都是在生活中。心若歡喜,周圍的境界無不都是法;心心念念,無不都是佛的開示。在人、事中,全都很圓滿,人人皆是輕安自在的境界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