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》生死苦惱 劫火所燒

0觀看次
A- A+

2017110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48集

繪圖/黃逸樵


於生死海法中,總使令我苦惱,無得安穩自在;
貪恚愚痴迷惑,諸患依於欲界,領受一切憂苦,
不生厭離之心,故名生死苦惱。

「於生死海法中,總使令我苦惱」,人生短暫,人與人之間,愛的人、關心的人,聽到什麼人病了、死了,不捨啊!生死是自然法則,而自己就在生死大海中來來去去、浮浮沉沉。周圍的人,是我們的至親最愛,生、老、病、死苦不堪啊!總是使我們苦惱,「無得安穩自在」,要能夠安穩自在實在很不容易。

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由不得自己;想要這樣說話,人、事都不對,真有這樣的事情,也無法直接告訴你,而不說,好像這件事情很嚴重;若要說,真的也擔憂會影響到這個,或影響到那個。你們想,人生沒有一項事情由得自己,讓我們能夠暢演心懷,何況佛陀將要暢演本懷,哪裡是容易的?

因為面對的都是凡夫,包括我們自己也是凡夫,「貪恚愚癡迷惑」,我們到底要說什麼話、做什麼事情呢?自己的心有調理好嗎?自己很有信心,「我調理好了」。但是其他人是否還有「貪恚愚癡迷惑」?我要說的話,他到底清楚了嗎?他的內心還有貪恚、愚癡這種無明煩惱嗎?我們無法去預測。

因為人人還在「貪恚愚癡迷惑」,這些煩惱無明,使我們生生世世沉淪在生死海中,由不得自己。這些毛病出在哪裡呢?「諸患依於欲界」,使業力將我們牽引著,由不得自己,不得超越這個欲界,全都在迷惑中,再怎麼轉,都轉不出這個欲界的範圍。

佛陀已經為我們診斷出這些毛病,開藥讓我們吃;要去除這些無明,就要用法,倘若不用,還是「領受一切憂苦,不生厭離之心」。我們甘願在這種憂苦的環境中,一方面繼續貪恚愚癡的行為,一方面才來煩惱,這就是愚癡,讓我們沉淪在這個煩惱生死海中,不得安穩自在。因為我們「不生厭離之心」,沒有很想要離開,還是甘願在迷茫人生,沉淪在人類的愛著,「故名生死苦惱」。

「佛之知見,愍念眾生」,以佛知、佛見看眾生,很可憐啊!佛陀為一大事因緣就是要來為我們開示,我們眾生與佛有同樣的知見,也就是智慧。佛陀的智慧,就是「愍念眾生」,悲智為人群,時時不捨眾生、愍念眾生。

長久以來,因為眾生愚迷,不願意過這道門、走這條路;佛經過長久時間的等待,直到眾生願意走這條路才來開門,這就要待機,等待因緣成熟。佛佛道同,每一尊佛、每一個世界,這個道理的法都是一樣。所以,慈濟人傳法脈、開宗門,就在這裡,大家將法帶回去,同樣用這樣的精神理念入人群,付出無所求,同樣道理,人人都是這樣去做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