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102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38集
繪圖/黃逸樵
隨業生欲界,憂苦違意多,
不生厭離、貪恚愚癡,名苦惱。
生死煩惱海之法,總為苦我惱我者,無一安穩息苦處;
醫王曉了諸病相,善治時世施妙藥。
「隨業生欲界,憂苦違意多」,眾生很無奈,由不得自己。我們生在欲界,有欲就有所追求,因為一念貪愛而生起三種微細的煩惱;三種微細的煩惱就引起「六粗」;也就是六根、六塵貪愛,就產生「十二因緣」,輪迴不斷,苦不堪言。
十二因緣由一念無明開始;這念無明來自於這個欲界。在欲界起一念心、緣那個境界,而產生追求的貪念,讓我們一輩子都沒有停歇,煩惱無明造作種種業,一直循環下去。直到人生的最後一天,什麼都沒有帶走,唯有就是業的種子,這個「緣」再帶去。
這個無明種子帶去了,無明緣識,識緣名色,一直緣下去。來來回回,由不得自己,這就是憂苦。但在這個欲界之中,追求有滿足嗎?從來不曾滿足過。這種追求永遠有無止境,難免煩惱如鎖鍊,一連串一直拖過去。這就是「違意」,無法很順心如意,還不滿足,煩惱還是很多,叫做「違意」。
「不生厭離」,已經這麼辛苦了,還是一樣,一直做下去。所以「貪恚愚癡」,這種人就是貪,一旦遇到不順意的事情,心很不平靜,發脾氣、煩惱、困擾等等,這就是愚癡!「名苦惱」,只是貪得無厭,造成人間直接、間接的煩惱苦惱。
「生死煩惱海之法」。人生沒有警覺,一直沉淪在生死煩惱海,缺少善法,所造作的都是惡法,沒有利益眾生的法,而苦不堪。在不知覺中,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,由不得自己,又是帶著無明的識到來生來世去了。
「總為苦我惱我者」,到下輩子可能會很苦,是受地獄的苦或者人生貧窮災難的苦?或者家屬緣違逆的苦?都不知道。未來總是為苦,就是「苦我惱我者,無一安穩息苦處」,這些苦惱的事情,來世找不到一個讓我避離苦惱的地方。
世間有佛出現在人間,佛陀就是「醫王曉了諸病相,善治時世施妙藥」。大醫王不只曉了眾生身體的病痛,更了解普天之下「時」──這個時代,還有未來長久的時代。從時、空、人間去探討真理,他深心體會到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,人與物的關係;這個「世」,空間與時間的關係,他完全透徹了解,生靈各有境界。
世間的境界,生得辛苦,求生艱難、求死不得。一輩子由不得我們自己,真的是苦不堪!唯有大醫王,「曉了病相」,能夠知道時機,「善治時世施妙藥」,知道世間生態,將他的法讓我們用在生活中,對治讓我們苦惱的緣由。
我們聽法要及時吸收,立即身體力行;提高警覺,該斷的及時斷,該做的及時做,一切都要把握在分秒間。佛陀能夠治時世之病,都是把握在當下,我們要好好用心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