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》愚癡迷惑 以因緣治

0觀看次
A- A+

2017102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37集

繪圖/黃逸樵


若愚癡不了之人,當以因緣觀治之,即觀十二因緣法。
其迷倒撥無因果,於諸法中迷惑不了,執著斷常名為愚癡;
由其宿世慳吝法故,於現生中而得此報。

「本門」,我們要透徹了解如何來人間?起心動念要時時用心。「若愚癡不了之人」,若愚癡不了解為何來生,生有什麼目標,將來又是什麼去向?這都不了解,時時受煩惱造作、無明困擾著,就是懵懂的人生。

遇到這樣的人,「當以因緣觀治之」。用因緣觀來輔導他,如是因、如是緣,不該做的事情不要做,不該有的想法,要趕緊糾正過來;一切都在因緣中,因緣若沒有成就不會得到果報。

所以惡因、惡緣要很謹慎,善因、善緣要很積極;對和不對、是和非,我們要清楚明白,這就要用因緣觀來對治。

若問生命來源的因緣從何來?「即觀十二因緣法」。「其迷倒撥無因果」,若不清楚十二因緣就是迷、就是顛倒、就是撥無因果——不怕因果、不懂因果、不畏因果。

所以,我們要了解十二因緣的來龍去脈。十二因緣,就是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,就是我們的一生。用因緣法看無明,就知道我們的根本無明是從貪、瞋、癡等等的煩惱生起;因為無明,我們就會懵懂去行為,結束前生後,由不得自己受因緣牽引,就來到今生此世了。

「十二因緣」貫穿一輩子,再由「十二因緣」的牽引,與父母有緣,又再由不得自己再來人間。生生世世不斷循環,叫做「十二因緣」,也叫做「十二支緣」。

「以上十二支緣,包括三世起惑、造業、受生等一切因果」。這十二支緣,就在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不斷的流轉,每一天的時間都沒有離開,在這個地方受生,造因、結果、受報,一次再一次,「周而復始,至於無窮」,這樣循環不間斷。

「於諸法中迷惑不了」,這就是凡夫。「執著斷常名為愚癡」,所以執著,一輩子過完就過完了,為所欲為,沒有來世觀念,不畏後面的結果,叫做「斷」。

或者是「常」。以為我這樣爭取,這輩子永遠都能享受,卻沒有想到人生無常,這叫做「執常」。這種「執著斷常」,就是「愚癡」,這「由其宿世慳吝法故」。過去不懂得要好好做好事;做好事,也不懂得要求智慧。

不想要去追求法,得到法也不願意與人分享,都叫做「慳吝法故」。有的世間錢不肯布施,有的懂法不肯與人分享,都叫做慳吝。「於現生中而得此報」,這一輩子不自由、不如意,就是遇到很多不好的因緣,愚癡、迷等等,對法不清楚的人迷掉「十二因緣」法,自然就是顛倒了。

所以我們醒悟過來,「十二因緣」平時就要記得,不要被意識牽著走,我們要轉識為智;清楚「十二因緣」,要有因緣觀。生命的來源要很清楚,日常生活動作要很注意,才能從經文中得到受用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