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》當悟本心 湛然常寂

0觀看次
A- A+

2017102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36集

繪圖/黃逸樵


問其心似何物?心本無染著色,更無長亦無短,
住心本無去來,非垢淨、不生滅,湛然清澄常寂。
此是本心形相,亦是本身即佛身。

「問其心似何物」,我們曾問過自己的心嗎?心是長得什麼樣呢?什麼東西叫做「心」?是否心這個器官就叫做心嗎?那是肉團心。只是我們身上的一項器官,身體活著的一個工具而已。

我們平常說的心是什麼呢?我們思想的代名詞也叫做「心」。因為總要有一個名相來表達說話的事相,一般來說就是「心」。

我們的心在想、心要如何去造作,心要如何想?到底是腦在想,還是心在想呢?這只是一個代名詞。問他心是什麼東西,「心本無染著色」,心是無形、無色。因為它無形,就沒有受染著的色,沒有就沒有了,要如何將它染著呢?

「更無長亦無短」。無長,心到底有多長啊?心在哪裡?若說就在我們的心識裡,這個心究竟可以放多長?肉團心減一分都太短,多一分都太長;心要完整無缺,這顆心臟在身上才能平安。我們所說的這個心是無形,無形就不用執著是長或短。

「住心本無去來」,要問他心住在哪裡?無去、不來,本來無住著相,本來就沒有啊!「非垢淨、不生滅」,就是非垢、非淨,不生也不滅。這個心不是骯髒,也不是很乾淨,這個心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

「非垢淨、不生滅」,非垢非淨、不生不滅。我們的心只是一個代名詞,本來就是沒有,不會受到污染;本來就是清淨,不會受到天地之間的聲、色所影響。

「此是本心形相」。若要說,這就是我們的心,我們的形、我們的相沒有什麼東西可拿出來看。因為沒有東西,也就不會受染著,也無法用長、短來比較,你的心想到哪裡,你的眼界就有多寬。

「心」隨著我們心念的長短,可以用形容的,但是無法用尺寸來計量,心念也是無形的。所以佛陀才說:「三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

其實,我們這念心本來就是「湛然清澄常寂」,本來就沒有什麼煩惱、惡相,都是很清澄;只是煩惱無明使我們分別,讓我們起心動念。原來這念心是這麼簡單、單純,只是一個觀念而已。所以,若不起煩惱,道理想得通,「湛然清澄常寂」。

「亦是本心即佛身」。這個本心的形相長得什麼樣?本心的形相就是本身。再歸納回來,現在這念心就是指導我們的身、口、意,包括這個意也需要對的這念心,讓我們這個意不要偏差。其實「意」也是一個形容詞,「意」還不真,「識」更加虛幻,這個「識」就是思量的意思;唯有「智」,我們「轉識成智」。

其實,我們的本心若要說它的形相,就在我們心裡。我們的動作如何做,去愛人、去表達解決他人的困難,我們的身行能夠如規如矩,就是我們的心,我們修養過來的,習慣了。這行為、習慣,修行的德現前了,這叫做「本身」。

我們的「本身」,到底是用智慧在人間生活,或者是用意識在人間生活?差別就在這裡。大家若用心,一切是我們的身、口、意在造作,凡夫身所造作的就是愛恨情仇,這就表達你的心意。

「本身」即是「佛身」,就是「智」;「四智」具足,就是佛身了。我們是要用凡夫身,還是要用佛身,無不都是表達在待人接物,在人間造作的身行。其實談心,是無形相,無長短,無清淨、污穢可說,說到最後就是我們的智慧。所以,有智慧就是佛的化身、應身、報身,這就是心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