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101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35集
繪圖/黃逸樵
無量智慧大辯才,一切所行方便法,
四無量心弘誓願,六度萬行菩薩道,
大慈大悲四攝法,無量功德智慧海。
一切緣起解脫藏,清淨根力正道法。
我們若肯用心聽法,句句都有它的道理,何況在「本門」之中。我們要如何入這道門?這道門又藏著什麼?為什麼要入這道門?若清楚目標,入這道門的目的,就是有一個方向要取著。
佛陀告訴我們,《法華經》前面十四品都叫做「跡門」,用因緣、譬喻讓我們了解;現在應該要走入第二道門來,就是「本門」,也是真實門。就是我們已經過了這道門,佛先為我們介紹現在要再進去的真實內容。
一道一道門都有它很豐富的內容,就是「無量智慧大辯才」。佛陀用種種方法教菩薩法,譬喻為醫王。醫王,就因為眾生不斷累積煩惱無明,所造作的一切已經造成時世的病態。集種種因緣受盡苦報,在受苦中還是無明造作,煩惱累積到來生世。
在生世中人與人之間、人與天地不斷互相破壞,累積到現在成為「時世」,這個時與世都是病了。「時」就是劫,長久時間的累積;「世」就是空間,這麼多的空間受到傷害。大地受毀傷了,全都是時間累積來。
昨天說過善思惟(編按:「寂靜凊澄正思惟」),今天同樣「六度萬行菩薩道」,最重要的就是「無量智慧大辯才」,要如何累積這些善的行動?佛陀「跡門」就是累積過去很多,行善要堪忍耐也要持規矩,用「六度」來來回回在人間廣度眾生,行菩薩道。這個「跡門」告訴我們,無不都是運用「無量智慧大辯才」,生生世世去度化眾生。
「一切所行方便法」,佛陀走過生生世世長久的時間,這個「世」,時間很長久;這個「世」,就是無量無數的大空間,在娑婆世界任何一個空間他都去過,來來回回。他就是「四無量心弘誓願」,用「四無量心」──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弘誓願,在時間、空間來回在人間,用「六度萬行」來來回回在菩薩道上。
「大慈大悲四攝法」。大慈、大悲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在人群中利行、布施、愛語、同事,用四攝法親近人群。用非常和睦的群體到任何一個地方,不怕辛苦、不怕危險去付出,在人群中布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,去接近、啟發人人。人與人間會合起來了,累積長久修行的時間,成就「無量功德智慧海」。
因為事情看多了,人也看多了,智慧自然就開啟了,我們應該也有很多故事可說。佛陀也是如此,眾生度多了,故事多了、因緣多了,因緣果報也理解多了,「跡門」說很多,這都是「無量功德智慧海」。
「一切緣起解脫藏」,因緣不斷,每天都有因緣在起動,我們若懂得及時把握因緣;付出無所求,還要感恩,這就是一個解脫門。心沒有煩惱、沒有利害得失將我們拘束著,日日都在「解脫門」、「解脫藏」中。轉識成智,八識粒粒都是善的種子,都是付出無所求,心無煩惱、無雜念,就是善緣種子、解脫功德藏,「清淨根力正道法」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