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101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34集
繪圖/黃逸樵
誠心敬供諸如來,誓願一切諸布施,
正念具足持淨戒,信實無盡忍辱行,
無量苦行勤精進,寂靜清澄正思惟,
曉了眾生時世病,致世良方妙藥治。
「誠心敬供諸如來」,用最虔誠的心恭敬尊重諸如來。我們學佛法必定要用虔誠恭敬心,懂得恭敬,才有辦法得道。雖然釋迦牟尼佛已經圓寂入涅槃了,但是釋迦佛所覺悟的法,用言說、譬喻、因緣、故事等等,一一敘述他的覺性慧海,期待眾生能夠體會、了解。
堪嘆眾生剛強難調伏,但是佛陀已經用盡心思了,法是留下來了;良醫雖然不在,良方妙藥還是留著,讓我們知道有病就要好好地用藥。現在還有藥,我們有病可以治療,要用感恩敬重的心,信敬對治這種病的藥方。
學法也是一樣,我們學佛法要很虔誠敬供,用很敬慎的心態接受佛的教法。如來,乘如是法而來人間,這麼長的時間一直在說「本門」;無量無數劫來,當中沒有停歇,佛陀來來回回,乘如是法不斷來人間度化眾生。
若要了解諸佛的通願,就要學佛;學佛就是學佛的心願。因此,我們要用誠心敬供來付出;我們要學諸如來乘如是法而來人間,用最誠意,誓願來付出,期待法身永遠入我們的心來。
我們要「誓願一切諸布施」。為天下眾生,我們學佛要學以致用,佛陀給我們「六度」就是教菩薩法,第一要布施、要付出。我們生命的長短無法把握;廣與深,可以開闊我們生命的價值,要有深,生命作深度的利用。我們要好好把握時間,為眾生修佛法,上求下化;上求來,心富有,眾生需要我要去付出,也就是布施。
「正念具足持淨戒」。我們要用正念來持戒法,需要「信實無盡忍辱行」。不是只有持戒,我們在人群中需要借助周圍的力量共同完成度眾生,所以,我們必定要在人群中幫助苦難眾生。
人還是凡夫,人人也都有不同的見解,「五濁」──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、劫濁,大家要共同一志去付出,就要包容、堪忍每個人的見解,要應用方法,讓大家付出沒有偏差,這要用忍、行的工夫,所以「信實無盡忍辱行」,行菩薩道,這是很重要的一項。
再者,「無量苦行勤精進」。要不怕辛苦,在人群中要勤精進。還需要「靜寂清澄正思惟」,我們要時時顧好這念心,要靜寂清澄。大家調整過來正確的思惟,不就合和互協了嗎?這就是菩薩的志向。
因此,我們更需要覺有情,共同覺悟,要「曉了眾生時世病」。現在的世間真的是病了,不只人有病,是世間、空間,不分種族,眾生的濁氣很重,病源猶在。佛陀教育我們菩薩行,菩薩就是覺有情,要「曉了眾生時世病,致世良方妙藥治」。
我們學佛要用很虔誠的心接受佛陀的教育──教菩薩法,不能離開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智慧要發揮出來,就要「曉了眾生時世病」,要用什麼方法發揮智慧呢?我們要為世間苦難的眾生所需要而付出。我們要如何集合人人的正思惟?必定要經過很努力的精進,就要堪得重重的忍耐。
忍辱就只為了一項──誓願,我一定要將這個誓願力堅持下去:我一定要持、一定要做到,這是我們要為眾生付出的方法。為眾生付出是因為我們敬信佛陀的教育,我們依教奉行,若全都透徹了解,相信我們人人的心絕對是寂靜清澄,是正思惟。世間的病態,我們就「有法度」一切的眾生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