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101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33集
繪圖/黃逸樵
讚佛德譬以醫王,應世醫時救群弊,致世良方復昇平。
無量義經:醫王大醫王,分別病相,曉了藥性,隨病授藥,令眾生樂服。
醫王之名,諸佛通用。
以菩薩大悲治眾生罪業之大行也。
病者喻眾生之罪業。
大乘義章:「言病行者,從所治為名,罪業是病,治病之行故名病行。」
「讚佛德譬以醫王」,我們信佛、信法,既然信服了,就要讚佛德;佛德就像醫王一樣,他「應世醫時救群弊」,不是只有治病而已,還要治這個「時」,也就是五濁惡世之時。
在這個五濁惡世,眾生共業不斷凝聚,業相現前,濁惡的世間就會慢慢變成大乾坤的四大不調。看看現在的山河被破壞了,這不是短時間,已經延續了幾百年,尤其近百年來先是人禍迫害,慢慢的大地受毀傷,到現在大自然失調了。
這就是時世,現在的時代。這個時代就是「世」;「世」就是時間,「界」就是空間。現在的世界已經到氣候異常、災難偏多。大自然的境界就是如此,這是累積眾生的業力;這個業力不是近幾年,是長時間以來人類不斷地大破壞。
細細去思考,我們就知道這是眾生業力所累積,才叫做「眾生共業」。現在依靠佛陀為我們開示,佛不只輔導我們的心,他就像應世良醫一樣,應這個時間、時代的應世良醫。「醫時」,這個時代來「救群弊」。現在就是這樣,人的觀念、見解、人的思想與過去大不相同了;在這個時代,佛陀要救人心,叫做「應世醫時救群弊」。
「致世良方復昇平」。佛陀的法藥要療治現在時世的病,期待我們眾生在這個時代、世間,要好好接受佛的良方。若將佛譬喻作大醫王,就是良醫,佛的德就如醫王一樣。在《無量義經》,就有「醫王大醫王」;不只了解世間病,在五濁惡世就有五種的病。
眾生的「見濁」;眾生種種的累積,不分年齡、不分種類、不分宗教等等,各有各的成見和心態,這叫做「眾生濁」,眾生的濁氣。不只是人類,包括一切一切的生命體都由不得自己,就會有「命濁」。還有現在這個「劫濁」,就是累積了我們的見解、眾生群的生命危機,而集來很多的煩惱,造作種種的業力,這些事情全都累積在這個時代,叫做「五濁」──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、劫濁。
「致世良方復昇平」,在這個時代,應世、應勢要來治療、救弊,唯有大醫王,這個時候就是要給予我們可以扭轉濁惡時世的良藥,讓我們又能恢復平安之時。人類要平安,就要人心淨化;天地平安,人類才會平安。
《無量義經》中的「醫王大醫王」,不只療治人的病而已,人的心病也同樣會醫治。這個世間,人在空間、時間中,要如何相對待?就要看用什麼方法來處世。「分別病相」,大醫王,佛陀的智慧才有辦法為我們分別、診斷,這個世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?「分別病相,曉了藥性」,知道這麼多種病,無法細分,總是要對症下藥,所以「隨病授藥,令眾生樂服」。
所有經典無不都是教育我們要如何隨順眾生,要用什麼方來幫助眾生取得佛陀的教法,活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《無量義經》正是應現世的良方。所以,「醫王之名」,是「諸佛通用」。我們佛教尊稱的「大醫王」,就是譬喻佛陀。活佛不只救人的命,還要挽救世間的時勢。
「以菩薩大悲治眾生罪業之大行也」。佛陀開始教育我們行菩薩道,讓我們能夠了解佛法,人人身體力行,以菩薩的大慈悲來治眾生病。「病者喻眾生之罪業」。良醫要對治的是眾生種種的無明,已經造下的煩惱,很多的無常業力已經逼近這個時代,全都是眾生共業會合。是故,「大乘義章:言病行者」,是「從所治為名,罪業是病」。罪業是病,要如何對治?「治病之行故名病行」,對治疾病,要如何行醫也要很用心。
為度眾生,過去佛說很多法,所以佛永遠沒有滅,只是應眾生的因緣、根機來生人間。先用顯跡的方法,現在「本門」要讓人人了解佛陀來人間的目的,就是一大事因緣。佛佛道同,每一尊佛都是發弘誓願,要度盡一切眾生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