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101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32集
繪圖/黃逸樵
五根塵識轉成所作智,利益眾生慧;
四智運識無礙法,如來藏中淨法身。
妙觀察平等性智,真如即是一實理,
諸佛道同宏誓願,度眾同圓證菩提。
「五根塵識轉成所作智」,佛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甚深微妙的佛法要與一切動作會合在一起。「五根塵識」,五根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;五塵──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這就是根和塵。根塵之間就是「識」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識,叫做「五識」,若有意識去分別青、紅、綠等等顏色,另外去分別形狀是圓、長,或者是方,這就是有根、塵和識會合。
我們凡夫的根、塵、識會合了,經過第七識思考,就開始動作了;動作之後,回歸在第八識,就變成業識了,這樣會合起來。
前五識──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是五識,第六識是意識,對五塵境界上的法塵做詳細地分析、推理、記憶等,由第六識去指運造作,這叫做「轉識成智」。
我們轉前五識為「成所作智」,接觸到這些東西,大、小知道了,大的東西就要用多少的量去將它收好,懂得分別大小;小的要放在多大的容器,能容納多少的量?這是「成所作智」。天氣冷了,就要拿出厚衣服來穿;別人肚子餓了,我要給他吃得飽的糧食。五根緣外面的塵,這個「識」,懂得意識別人在挨餓,東西應該如何去付出?將五識會合起來,轉為「成所作智」。
接著是「妙觀察智」,大小將它會合好,這是轉第六識為「妙觀察智」。第七識呢?我們冷知道別人也冷,我們餓別人也餓,不貪為己有,我們應該要為眾生去付出。眾生與我皆是大生命體,大家平安就是我們的平安,我們平安,眾人也應該平安,思考正確、妙觀察,動作正確了,就轉第七識為「平等性智」。這些東西全都會合起來,很適當去完成人間最好的事情。這已經去造作了,完成任務,歸納回來,叫做「大圓鏡智」。
「五根塵識轉成所作智,利益眾生慧」,轉過來「成所作智」之後,就是利益眾生的智慧。我們若能將五根識轉過來為「成所作智」,可以救人幫助人,以利益眾生,叫做智慧,所以「四智運識無礙法」,不論是「成所作智」、「妙觀察智」、「平等性智」、「大圓鏡智」,這「四智」運作起來,法是很順暢。
「如來藏中淨法身」。我們真如本性沒有污染、煩惱,不會因為外面的境界而讓內心起煩惱無明,彼此發生衝突。人生的苦就苦在這裡,我們的五根去接觸外面的境界,這個環境我不歡喜,這個識就起煩惱,也都是凡夫迷茫的無明識。
妙觀察,從外面的境界攝受下來,這些相壓在我們心上,是貪欲、煩惱,或者要將它變作福田勤耕?還是要繼續造作無明?這就要看我們如何運用。
「妙觀察智」、「平等性智」會合回來是真如,「真如即是一實理」,這是一個真理。要成就慈濟人,必定要內修「誠正信實」,外行「慈悲喜捨」,這都是我們不可或缺的。回過頭來就是「諸佛道同宏誓願」,我們學佛,「佛佛道同」,釋迦佛與過去佛一樣都要度眾生、要斷煩惱、要學佛道,才能成佛,這是必然,也是當然,所以,我們也要學佛。
「度眾當圓證菩提」,諸佛的目標只有一項,就是度一切眾生,與佛一樣平等覺悟,同證菩提。時間過得很快,從〈壽量品〉開始一直沒有間斷,希望大家將法消化後,要放在心裡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