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》缺善薄德 難可遇佛

0觀看次
A- A+

2017101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31集

 

繪圖/黃逸樵


世間福德薄之人,持法缺善福德薄;
缺宿世之善根故,苦多而樂少,薄福德淺故煩惱事多。
薄福德人得見聞三寶名、修善法難,薄福故缺善因緣。

「世間福德薄之人,持法缺善福德薄」,世間福德薄的人,雖然有持法,但就是缺善福德。聲聞、緣覺聽很多法,卻只修自己,懼怕入人群與眾生結緣,只想獨善其身,不願意去付出。如此,世間的福德就很薄了,儘管他在修法、持法,還是一樣缺於善;就是少造福,不願意入人群去付出,就是福德薄的人。

並非受持佛法、聽很多佛法就有福、有德;「德者,得也」,你只修自己的行,並沒有付出,沒有修眾生的福,沒有福來會合,就是缺福德,這樣的福德就很薄了,這就是「缺宿世之善根故」。

為何缺宿世的善根?過去生就已經養成這樣的習慣,就是不願意在人群中付出。宿世就是缺這種意識、善念,過去就是小善根的習氣,所以「苦多而樂少」。

過去的苦知道了,因為沒有結好緣,也沒有修福,這輩子怎能得到快樂呢?快樂是屬於有福的人,因為一分的福緣會合了,自然相見歡喜啊!

「薄福德淺故煩惱事多」。薄福德淺的人,就是煩惱事多。你不肯入人群、不肯去結善緣,這種薄福、德淺的人無法避免煩惱。因為你看人不順眼,你沒有憐憫心,覺得受苦是他人的事情,看人受苦只是起煩惱心,並沒有憐憫的心。這種排斥苦難煩惱的人,只去奉承那種有錢、有地位的人,這種薄福、德淺的人,自然煩惱事多。

「薄福德人得見聞三寶名、修善法難」,修善法,就很難了。薄福的人要聽到佛、法、僧三寶之名,也很難,因為他沒有興趣,也沒有機緣。即使聽到了,他也不願意接近;即使接近了,人家在講經他也不願意去接觸、不想去了解,這叫做薄福德的人。

這種人不願意親近三寶,也沒因緣可聽到法。即使有因緣就近的地方在說法,聽而不聞,與沒有聽一樣,因為他不重視,儘管聽了也沒有應用,記與沒記都一樣。即使聽了三寶之名,他的生命根本起不了作用,這就是薄福德的人。

「薄福故缺善因緣」,就是缺少因緣。佛陀既指出「薄福德」,我們就要多用心。來人間一趟,到底是有福或無福?在人群中到底是有善根或沒善根?我們要用心思考、自思量。

佛在世,薄福德的人到處都可以看到佛、法、僧,也都可以聽到佛法,他習以為常,不只不會起難遭遇之想,卻是憍恣的形態也出來了。尤其接近佛法、好樂佛法,相隨佛、法、僧的人,假使佛常在人間,同樣也會視如平常,不會感覺特別珍貴。這樣,就容易生出不珍惜、很憍恣的態度。

這種「憍恣」視為平常,就很懈怠、不殷勤,「不能生難遭之想、恭敬之心」。反正法每天在聽,漏掉幾天沒聽也不算什麼。這「幾天」,有一天就有兩天、三天,就一直鬆懈掉了。原本恭敬,喜樂聞法的心就慢慢消失了,我們要常常自我警惕。

一尊佛出現人間是很不容易,要幾十億萬年才有一尊佛出世;現在人間的佛還是釋迦牟尼佛,儘管佛陀已經入滅兩千五百多年了,我們現在還是尊稱佛為「本師釋迦牟尼佛」,佛法還是流行在人間,只是現在叫做「末法」,這末法還能維持多久呢?儘管是末法,還是有法在世,我們要趕緊用心。

我們現在要努力,趁著此生遇到佛法,有這樣的環境在菩薩群中,沒有去落實、身體力行菩薩道,入寶山而空手回,就很可惜!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