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》不卑不亢 轉識成智

0觀看次
A- A+

2017101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30集

繪圖/黃逸樵


恃自己之盛事,而於心生高傲。云何為憍慢幢?
於自顯耀盛事,深生染著之想,醉傲自得為性;
勝者墮陷憍坑,負者墜入憂獄。

時日已過,命亦隨減;大家要調適自己的心,把握時間,健康之時好好地修法入心,法用在日常生活中。法譬如水,水能洗滌我們內心無明、煩惱的垢穢;念念無明起,分分淨水將它消除,法必定要與我們日常的觀念相互平衡。

我們千萬不要「恃自己之盛事,而於心生高傲」,要常常自我警惕。我們有因緣接受佛法,了解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時時警惕,惡的事情、惡的念頭不要浮現起來。在人群中,我們雖然聞法、行善,豈可「恃自己之盛事」呢?

我們有機會行善,一輩子到底能夠做多少呢?芸芸眾生苦難偏多,這輩子時間才有多久?從初發心開始去付出,到底有多少時間?前面經文提到,無量恆河沙數的菩薩,用無量恆河沙數的時間,來來回回所做的善事,在救度眾生。

諸佛菩薩來來回回在人間,所做的事情又是多少?這輩子有緣做到好事,人家讚歎,我們就自以為得很多,如此,高傲的心就生起來了。若認為已經做很多,就很容易停止下來。

「云何為憍慢幢?於自顯耀盛事」,為了顯耀法會中的這座道場,我們要將幢幡樹立起來,隨風飄搖,顯示這是一座道場。其實,道場就在內心,我們有一個廣無邊際的道場,就要有無量無邊際的法,不斷要將我們的心開闊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這是我們所要追求的。

但是,學佛法要在人群中學,投入人群中的煩惱,「煩惱即菩提」。若沒有進入煩惱群中,我們也無法取得菩提。人群就是迷,你若沒有進入迷茫人群中,了解他們如何自作無明煩惱,結果受困難,你若沒有身體力行,也聽不到眾生的苦。我們要很用心了解眾生苦,見苦知福,見迷知覺。

現在社會有多少病態的家庭?造成家庭、社會的問題,這都是從小事情開始,小事情也是從心理開始。所以,人生要看得平常一點,不要驕慢,也不用顯耀自己的盛事。人間無常,苦難偏多;「深生染著之想,醉傲自得為性」,不要沉醉,心也不要放在名利而貢高驕慢起來。

「勝者墮陷憍坑」,不要認為我能夠勝人,我比別人更有本事。我們要留著空間,繼續求法,自己謙虛自抑,還要包容他人,不要「勝」,炫耀自己勝過他人,不可以哦!

「負者墜入憂獄」,不要很自滿,也不用很自卑;因為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也都可以成佛。你學佛,我也可以學佛;你救人,我也可以救人;你做好事,我也可以投入;你有力量做較大一點,我沒有力量,即便只有一把米也可以累積起來做好事。就算一個銅板也可以入大海中,也有我一點點錢在裡面救人。不要以善小而不為,不要以為力微而不行,我們不要貢高,也不要自卑。

「負者墜入憂獄」,倘若心理有毛病了,可能就會憂鬱或者是躁鬱起來,無法自己,好像每件事我都是錯的,這樣不行哦!還是要將自己的心調適好,不要很自負地覺得我很了不起,也不需要自卑。

這個字「負」,就是敗的意思,不要自己認敗了,也不要覺得我得勝了,也不必擔心我輸人。總是好好地保持一分平常心。法入心是要讓我們用,讓我們的心更加開闊,而不是用在炫耀自己。我們聽法之後,虛空之大、人之渺小,更要縮小自己!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