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》非滅唱滅 方便教化

0觀看次
A- A+

2017101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28集

繪圖/黃逸樵


滅是滅一切煩惱,盡是盡生死之業,
妙是妙滅諸無明,離是離三界諸苦。
此滅盡妙離,是小乘涅槃究竟境界。

我們修行最重要的,就是要「滅」,滅一切煩惱。苦在有煩惱,就因為煩惱惹來無明;使得我們滿心都是無明、煩惱、惑,生世不得脫離。在眾生界,這種由不得自己的人生也很多啊!我們現在要很清楚「滅是滅一切煩惱」。

一切煩惱,在人與人間總是惹來人我是非。人與人間彼此相對待,第一眼的感受不好就會起煩惱。我們學習菩薩入人群,第一要項就要在群眾中結好緣,在任何一個空間、人間、任何一個時間,我們與人接觸先要建立起好緣。雖然這是很輕微的小事,度眾生、入人群不要忘記彼此的印象、因緣,一定要記住。我們要滅盡一切煩惱,就要在人間結好緣。

「盡是盡生死之業」。人生苦難偏多,但是人生也都不離開生、老、病、死。平時我們都疏忽了,一旦警示出來了,我們會很緊張、很掛礙。不論是你至親的人,或者自己本身,「死」是人生的大事情。

我們學佛,知道生死苦,由不得自己的苦。細細思量,真的是苦難偏多。要怎麼辦呢?自己要清楚如何來?如何去?為什麼來?甘願為眾生付出,做牛、做馬都值得拖;因為菩薩的心,不怕辛苦、願意為普天下眾生付出。

這是自己發心立願,不是生死由不得自己;菩薩了解生死方向,為了救濟苦難眾生,要在眾生道中把握因緣。佛菩薩歷經種種苦難都願意去付出,這就是凡夫與聖人不同的地方。

所以妙啊!「妙是妙滅諸無明」。因為諸佛菩薩已經了解一切法,法在心中,妙啊!在人群中,了解人與人間為何惹來這種因緣果報的煩惱。眾生苦,雖然諸佛菩薩於心不忍,但是他沒有眾生的煩惱,願意付出、願意投入,用法在人群中,解除人群的苦,這就是「妙」,用法度眾生、用法解除眾生的苦難。

「離是離三界諸苦」,這個「離」字,是跳脫三界。在生活中,我們完全捨離了,不會受一切的色欲、愛欲將我們誘引去。心已經沒有這個「色」的思念、思想;同時也脫離「無色界」了,心無掛礙,我們這念心「真空」,沒有「色」,沒有「無色」,我們完全脫離欲了。

這叫做「三界」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無不都在我們的心靈、思想中。我們心無掛礙,自然心法都很充足。「慧從善解得自在」,法,我們已經很了解、很自在了,這叫做「離是離三界諸苦」。

我們已經脫離三界──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「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」,「此滅盡妙離」。前面說,滅、盡、妙、離,「滅是滅一切煩惱」;「盡是盡生死之業」;「妙是妙滅諸無明」;「離是離三界諸苦」,離開三界,這就是我們要修的。

「此滅盡妙離,是小乘涅槃究竟境界」。修行能夠離一切煩惱,但要注意不要受到小乘涅槃究竟的境界所拘束,不要貪著在這個地方,還是要邁向大乘的志業。佛陀講《法華經》就是為這類小乘教的人,鼓勵他們再更上層樓,去除煩惱、斷生死、離三界,這念心再脫離這種「小乘涅槃究竟境界」,還要再往前走。

佛陀捨此投彼,真理來來回回,不論時間、空間永遠不間斷;但是為了眾生的生態,他也要方便向大家說世壽將盡,是應眾生的生態來人間示相──有「生」,就有「死」,這也是世間示相。

這種方便教化,希望人人都能理解,佛陀的壽命是永恆、沒有間斷,我們要很用心體會。滅、盡、妙、離,要滅什麼?就是滅煩惱。要盡什麼?盡由不得自己的生死。是什麼妙呢?就是「滅諸無明」,我們的無明惑應該全都去除。離,就是「離三界諸苦」。三界之內,我們心的欲念,那個「色」的思想,「無色」的執著,全都要滅。因此,我們要好好地脫離三界起伏的思想和貪著的煩惱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