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100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26集
繪圖/黃逸樵
心思靜寂清澄,湛然心定不動。
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,不見人我之相,
即離斷常諸見,得定安隱樂行。
慧開意解得法喜,為因緣觀善根發。
「心思靜寂清澄,湛然心定不動」,這是多麼美的境界啊!「靜寂清澄」,那片心境之美,實非我們凡夫所能體會、感覺的。斯人飲水,冷暖自知;真正能夠體會的人就能了解靜寂清澄的境界,也就是「湛然心定不動」。
我們聽法之後要能銘記不忘。過去一段時間一直在說「漏」,不要漏掉了;「三無漏學」──戒、定、慧無漏,保護我們的身和心,不要讓外境侵入我們的心、意,然後身體去行動,防非止惡就是「戒」。
心中不讓那個「非」進來,過濾之後,裡面是真、是實,法就在我們的心,很純真的法就在我們心裡,自然我們就能去思考。這個心思在靜寂清澄之中,就是「湛然心定不動」。
佛陀所以透徹「三界」,方能清淨明鑑。因為他很清淨、很透徹,「推尋三世無明、行等諸因緣中」。佛陀大覺者的壽命無始終,起初那念心,不受時空所阻斷。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過去只是一個名相。
在凡夫境界,有「三世無明」。「一念無明生三細」,非常微細的煩惱無明,這是我們所造作來的「分段生死」、「因緣果報」,自然就有過去生、過去世,現在生、現在世,未來生世等等。有段落的因緣,生生世世所造作,又再累積來,因緣果報永遠都是報不盡,永遠都在無明造作。
因此報就不盡,這就是「三世無明、行等諸因緣中」。「行」,就是這樣在造作行業──行為累積的業,再造作很多因緣。眾生因緣不斷,他就生生世世依正二報不斷過來。
「不見人我之相,即離斷常諸見」,我們修行的過程要很下功夫。「不見」,不要去分別這個見解;我們都有很多見解,才會去分別,因此就有爭端,彼此競爭,你爭我奪,心裡就起很多的無明、嫉妒、懷疑等等的煩惱,這就是我們的成見。我們若能斷這種「見」,自然就沒有煩惱再來困擾我們,但是「真常」的緣還是永恆,佛陀與眾生的緣是永恆的。
佛陀與眾生沒有惡劣的緣,全都是恆常的緣。那麼多的菩薩不斷集來靈鷲山就是沒有斷的緣。但是他們這段緣已經完成,成為等覺菩薩了,他們的緣就是清淨緣,沒有間斷。卻是我們凡夫的緣,就是斷續、斷續,凡夫的無明還未斷,所以這種惡緣還牽繫著。
這些道理大家若清楚了,就不會又牽扯這麼多。「不見人我之相」。不要分別你、我,因為你我之間無明都要掃除了,「即離斷常諸見」,我們就沒有這段惡因緣;惡因緣都沒有了,我們就是清淨無染。
「得定安隱樂行」,我們沒有「斷常」這種得失,自然就得到「安穩樂行」。好的法,我們就是「樂行」,要有興趣將這個法真正入心,自然我們做事情就很快樂,「安樂行」,很安穩。所以無明撥開了,自然我們就回歸到「心思靜寂清澄」,自然「慧開意解」,就「得法喜」了;每一句話入心來,我們就會很歡喜。
「為因緣觀善根發」。這個因緣我們都很透徹了解,知道最根本是如何啟發,我們這念與人人有善緣,就像佛對眾生那分清淨無染的緣,是永恆沒有斷,沒有分段,也沒有斷滅,這就是佛與眾生的緣。
眾生複雜,佛陀為了教化眾生,就要適應眾生根機,來引導他們種善根。常常說「布善種子」,我們要用善的種子為人人播種,讓善根在心地有種子可以落地伸根,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