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》如來實見 三界之相

0觀看次
A- A+

2017100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23集

繪圖/黃逸樵


諸修菩薩行者,遠離顛倒瞋恚,而無彼我之想;
於諸眾生,設有橫逆侵加於己,
悉能安樂行住,忍受心無所動,是為忍辱方便。

「諸修菩薩行者」。我們既發心修菩薩行,必定要身、口、意安樂行,還要弘誓願。立誓願是很重要啊!歷盡塵點劫時間,一念心不斷,要一直堅持下去,我們才能「遠離顛倒瞋恚」。因為我們有誓願力,就會提高警覺,不讓顛倒瞋恚亂想種種的煩惱又靠近我們的心,平時就要用功。

平時有用功,就要有堅定的弘誓願,若能如此,我們自能遠離顛倒瞋恚,「而無彼我之想」。我們已經透徹生命大道理,不只是自愛,還要愛天下一切眾生;不只是愛人,更愛一切生命。這就是透徹了解大生命體的道理。

佛陀發心立願,要讓我們了解真如本性,這念心不只為自己一人而已,也不單指人類;因為所有生命無不含藏著真如本性。真如就是道理,我們一定要疼惜道理。還要愛物如己,愛物就像愛我自己一樣,沒有「彼我之想」,一切生命都是我們的共同體。「於諸眾生」,與這些生命合而為一,有如生命共同體。這是佛陀漸漸教育我們,不只愛自己,還要擴及一切有生命的物體,我們都愛。

我們要如何愛這些眾生?去教育、救援這些眾生呢?《安樂行品》告訴過我們,「你發這樣的心,你一定要耐得住,要能堪忍」。「設有橫逆侵加於己」,就算有很傲慢、很橫蠻的事情加諸在身上,要保持這個道心,唯有「悉令安樂行住」。

還記得〈安樂行品〉嗎?安樂行──身、口、意、誓願力。應該避開就要避,應該忍耐的就要堅毅柔忍。文殊菩薩請問佛陀,佛陀為我們施教和提醒,讓我們知道,行菩薩道這念心要堅持。「忍受心無所動」,因為我們安樂諸行,不受動搖,忍得一切輕安又自在。

菩薩所緣苦難眾生,拔苦予樂;眾生的樂就是我們內心大歡喜的快樂,樂人所樂、苦人所苦,這種共同感的大生命體,大家應該都有所體會了。

所以,付出的過程還是要忍,「忍受心無所動」。不論上山、下坡,遠路或者坎坷的道路,大家都甘願去走。因為這條坎坷道路,深山裡還有苦難的眾生,不畏辛苦,忍受體力疲憊還是向前精進,不會受到遙遠坎坷的路所影響。

眾生安定、平安,下來的時候大家歡喜,開始回歸了;大家輕安自在,下坡比爬坡更歡喜,「是為忍辱方便」。走這一趟這麼辛苦的路,上坡、下坡只為了我們有辦法運用體力去幫助那些苦難眾生,這就是已經體會到大生命體。

佛陀給我們方向,菩薩就去開道,佛陀要我們慈、悲、喜、捨,無緣大慈;那個人與我們沒有關係,但是我們同體大悲,不捨他受苦難;這次拔除痛苦,下次會再來安住他的身心生活,長久地陪伴,這是無緣大慈。菩薩在人間,離我們並不遠,我們要用心體會。

前言:「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,但以方便,教化眾生,令入佛道,作如是說。」要用很長久、很長久的時間循循善誘,從現在說過去,與過去一樣的道理,塵點劫過來,「久遠若斯」。「但以方便,教化眾生」,眾生有什麼需要,菩薩生生世世絕對不畏辛苦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