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100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22集
繪圖/黃逸樵
積累德本度脫,一切應物隨機,說法皆有實益。
如來隨類應化,本跡皆為度生,
故所演經典不外於如斯義諦。
「積累德本度脫」,從一念發心,就一直秉持著一念心,塵點劫、累世以來無不念於斯、行於斯,「六度萬行」為度化眾生。這是菩薩從第一念發心開始,累積的時間有塵點劫之久了,只為了要度脫眾生。
「度」,就是佛陀覺悟的第一念──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,這念心發現的真理──人人平等,眾生皆有佛性。佛陀所覺悟就是為了這念心,期待人人都能夠體會了解。眾生無不藏有真如本性;我們要自尊重,還要尊重人人,人人要尊重一切生靈,這是佛陀所發現大生命的諦理。卻是眾生根機無法接受,所以才用四十多年的時間循循善誘,但是這念心還是在。
「一切應物隨機」,說是「應物」,不是只有人,是指「大生命體」,也包括一切眾生。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為大生命體而說法教化,希望我們的愛要普及所有一切。因此,「說法皆有實益」,佛陀來人間說法就是為了利益眾生。人人懂得自愛、愛人,還可以普及一切眾生,這是佛陀說法的目標。
「如來隨類應化」,「隨類」,不是只有來人間,幾天前曾說過「度化中間」,意即佛陀善用時間,沒有空間,空間也是捨下這個地方就到那個地方去;這裡的緣已經告一段落,捨此空間,就到那個空間去。
因此,佛陀在六道──天、人、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六道眾生中來來回回;亦即「如來乘如是法」而到每一個眾生界去隨類應化。這報身、應身、法身,無不都是隨類應化,隨眾生的形類去度化。
「本跡皆為度生」,不論是從初一念發心,或者顯跡在六道中,無不都是為了普及一切大生命體要來化度。「故所演經典不外於如斯義諦」,所講說的法無不都是為了這些事情,這些道理來應眾生的根機,以及時機來來回回化度。
樂小法的人只顧自己,沒有為眾生付出什麼,因此他的德很薄。他過去所積的業累、因緣還在,所以垢重;煩惱還未完全去除,這種因緣、業力還未去除。佛陀就是為這些人顯跡,說出家的觀念、思想,用小小的故事來度化、感動他們,讓他們能夠靠近來學法、修行。
每生世修行的過程實在無法去算劫,就像我們一直在說無量無數劫。佛陀已經教化這麼多的眾生成為菩薩,在靈鷲山,這些菩薩數已經引起當場的菩薩去顯疑,佛陀還是說是他所教化。佛陀用塵點劫、無數劫的時間來教化。
無始以前發那念心,無法去說它的盡頭,「本實不生」,要說他到底是在哪一生,生生世世就是這樣一直過來,都是應機化身度化眾生。
各位菩薩,愛的力量就是這樣累積;好的事情我們一定要相信,好的話一定要聽,好的模範一定要學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的行為向善。「六度萬行」,不論做多大的事情,或者小小微細的付出無不都是在利益眾生;淺淺的微笑、輕柔的一句話,也都是。我們說話用心婉轉,輕柔有力,要讓對方能夠接受、了解,然後將法落實在生活中。
這個「應機」,應時機,否則,佛陀也不要說。現在的時機與佛陀時代又是不同了,這個時代的時機又與五十年前的時機不同。佛陀講這部經都要應時、應機,這是佛陀要講說《法華經》之慎重。我們聽法也要很慎重、用心聽,句句的法,不要輕易放過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