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093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19集
繪圖/黃逸樵
佛眼清淨圓通,具前四眼之用,無不淨澈見知。
如人見之極遠處,佛見之則為至近;
人見之是幽暗處,佛見之則為顯明。
乃至無事不知見,互用思惟,一切皆見。
「佛眼清淨圓通,具前四眼之用,無不淨澈見知」。意即「佛眼」清淨明澈,具足五眼──包括法眼、慧眼、天眼、肉眼,合起來就是「五眼」。
因為凡夫是用「肉眼」;若是天人,就用「天眼」;而聲聞、緣覺,則是用「慧眼」;至於諸佛菩薩,就用「法眼」;佛陀是用「佛眼」,一共是「五眼」。
佛的佛眼就具足這「五眼」;因為佛出生在人間,當然佛的眼睛與我們人類都一樣,也是父母所生的肉眼。若是天人的天眼;天人在人間就開始修行,願意去付出,十大善行都具足了;不僅人倫道德守得很好,十業也都很清淨,得果報就生在天堂,得天眼。
至於聲聞、緣覺已經接受佛的教育,也得到去除煩惱的智慧。聲聞去除聲聞的煩惱,辟支佛──獨覺,也去除辟支佛、獨覺的煩惱,世間人事看得很透徹了,因緣無常觀都很清楚。所以,他們就得到慧眼了。
若是菩薩,又超越聲聞、緣覺,所看的人、事,無不都是與理會合,他能了解佛法、體悟佛法,事、理合一,將法落實在生活中,這是菩薩,也就得到「法眼」了。佛陀,又超越法眼,就是「佛眼」;大徹大悟了,不論慧眼、法眼、天眼,全都很具足了,佛眼圓具了。
佛眼「具前四眼之用」,佛眼也具足前面的法眼、慧眼、天眼、肉眼等四眼。「法眼」,表示道理透徹。「慧眼」,就是任何事情都湛然明瞭,不會與煩惱絞在一起,有條有理、是非清楚,這叫做「慧眼」。可見,佛眼看世間一切有形、無形無不通徹明瞭,佛眼完全清淨,「無不淨澈見知」,沒有一樣不透徹了解,叫做「佛眼」。
「如人見之極遠處」,只要距離稍遠些,我們凡夫就看不清楚了;「佛見之則為至近」,但以佛眼來看,很近啊!道理湛然清楚,聞其名,識其物;一說出名字,佛陀就知道這是何物、內容為何,此物的道理無不透徹清楚。凡夫看不到的,佛陀內心無不清楚透徹。
未來還有多遠呢?對我們來說,無數劫之遙遠啊!對佛陀而言,就是很近,未來是這樣,過去也是一樣。長遠劫以前的燃燈佛,無量數劫前的大通智勝佛等等,佛陀也說過去。不論過去、未來多麼遙遠,在佛陀來看就是很近,「佛見之則為至近」。
「人見之是幽暗處,佛見之則為顯明」。同樣道理,眾生看到前面暗暗的,卻是佛陀所見,即使暗處有什麼東西、什麼事情,佛陀無不透徹清楚,因為佛陀的記憶很明朗。近的是這樣,遠的用慧眼,法眼、佛眼,也都很透徹清楚;在佛陀內心永遠都是歷歷分明,沒有黑暗或光明的分別。
暗的地方要將它當作光明,只要心很光明沒有東西看不到,也沒有事情做不到,何況佛呢?凡夫,只要用心練出來,沒有事情不清楚。何況佛陀的佛眼,佛眼就包括觀念、見解,包括從我們的肉眼一直到心眼,這就要訓練我們的心眼。器官難免有毛病,但是心眼一定要很明朗。
佛陀在人間說法,希望人人都能將自己的心眼打開,開啟佛知、佛見,這是佛陀說大乘經的目的。
「乃至無事不知見,互用思惟,一切皆見」,不論什麼樣的事情,都該五眼具足。佛陀已經具足佛眼了,沒有一項不知道、看不透,不論凡夫或者賢聖,佛陀完全都很清楚。佛陀的心腦、思惟,完全透徹明瞭沒有缺漏,這就是「佛眼」。
前面經文,過去不論有多長、多遠的事情,我們都要相信佛所說;未來無窮盡的環境長成什麼樣,我們也都要相信。我們要相信過去、未來,更要珍惜現在此刻。
佛陀要讓大家知道,佛接近入滅的時間也沒有多長了,這是自然法則,大家要把握現在好好地受法。這是佛陀要來警惕大家,緣若盡了,就要取入涅槃了,大家要把握現在;這個時間要好好地受法,身體力行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