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》行因得果 為方便說

0觀看次
A- A+

2017092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18集

繪圖/黃逸樵


自從往古初心,持四宏誓以來,
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,
中間亦於餘處,
歷經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諸眾生。

涅槃此翻為滅。滅煩惱故,滅生死苦故,名之為滅。
離眾相故,大寂靜故,名之為滅。
滅諸煩惱,名為涅槃,離諸有者,乃為涅槃。

「自從往古初心」。「往古」就是過去、過去,很久遠以前,開始發一念心。最初的那念心,「持四宏誓以來」,從身、口、意,開始發心身體力行,言語宣說,意念時時、秒秒又再立宏誓願。釋迦佛說,長久以前開始發心立願以來,「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」,一直都沒有離開這個娑婆世界,在此教化眾生。

在這當中,「中間亦於餘處,歷經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,導利諸眾生」。就表示在等待因緣之時,就到其他地方,來來回回也是百千萬億,時間也是很長久啊!佛陀主要度化的地方就在此娑婆世界;若有多餘的時間和因緣,再到其他地方去化導眾生,時間也是經歷百千萬億阿僧祗之長啊!

因此,我們所要體會的,就是從佛陀開始發一念心,這念心一直存在,沒有起落,就是很殷勤向著菩提大覺道而行。

佛陀度化眾生的時間是很長,來來回回,總是有現相──有生、有死;來回就是事相。有來、有去,因緣具足就來了,因緣結束就去了,再等待因緣再來;來、去無不都是現事相在人間,來來回回,還是這念不生不滅的初心本性。在來回當中,生的現跡、最後的涅槃,也經過了無數劫。

「涅槃」只是一個形象,卻是真實涅槃。從名稱、事相上來看,佛陀八十年後取涅槃、入滅了;這只是我們凡夫所看到的事相,其實涅槃是道理,叫做「滅」。「涅槃此翻為滅」,涅槃稱為「滅」,「滅煩惱故」,滅掉煩惱;我們的觀念、思想還是帶著重重煩惱,很朦朧,事情看不清,就是我們的煩惱還未滅。

佛陀發大心開始修行,很快就滅除煩惱。人人修行,也是要滅除煩惱,「滅煩惱故」,自然就「滅生死苦故」。煩惱事多,就在生死之間。若能了解道理,生死去來皆自在;生之時好好把握時間,疼惜生命,不要空過、浪費生命,還要成長我們的慧命。

慧命要如何成長呢?就是利用生命在人群中付出,「六度萬行」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這都是修自己,顧好自己的心,還要付出給他人,付出後又再自我警惕,人群眾中都要忍耐。若能如此,就是生死自在。

「離眾相故」,要離開種種的形象──有我的身形、我的生命、有我的......這樣就會有很多的苦不堪。我們要學得輕安自在,什麼時候眼睛睜開,什麼時候雙睛一閉,定住我們的心,到真正要去的地方,不要有相的掛礙,自然來去自如。

離開眾相,沒有這個相的牽礙,就是大寂靜的心境,寂靜清澄,永遠就是很寂定,這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境界。「大寂靜故,名之為滅」。這就是滅了,「滅諸煩惱」,所有煩惱全都滅除了。

「滅諸煩惱,名為涅槃」,這叫做「涅槃」;「離諸有者,乃為涅槃」。世間到了最後就是空,空空如也、無所有,回歸於道理。道理原來是無體相,我們就不需要執著,理只是給我們用而已。我們的觀念、思想能通就是理。

釋迦佛的過去,是生生世世度化眾生,這叫做「因」。在哪個地方遇到不同的佛,他也是殷勤受法,同樣的,他自己本身也有所成就,這沒有什麼可疑。哪尊佛在講法,其實聽法的人已經了解這個法了,但還是生生世世不斷累積這個因──上求、下化,一定要經歷過這個行儀,這就是菩薩。以娑婆世界為主,其他地方來來回回在行因度化。

這種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所累積的事相,無不都是行因、成果。這種「行因」,我們開口動舌、舉步動足,這都在「行因」;我們修行的過程,從這念堅定的初發心,一直到未來。無窮盡的時間,要把握好最初的一念心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