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》佛居娑婆 說法教化

0觀看次
A- A+

2017092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17集

繪圖/黃逸樵


法華玄贊:
娑婆,此云堪忍世界。
諸菩薩萬行利益,
安樂教化眾生時,
多諸怨嫉,眾苦迫惱,
堪耐勞倦而忍受,
持誓願安樂行法,
因之是名為堪忍。

「娑婆,此云堪忍世界」。在《法華玄贊》解釋「娑婆」這兩字,也譯作「堪忍」。我們的世界稱作「堪忍的世界」,佛經中也是用「娑婆世界」。

這個堪忍世界,就是眾生苦難偏多;眾生是由不得自己受業來生,受這個堪忍世界的依報、正報,我們乘業而來,依止在這個地方。「諸菩薩萬行利益」,菩薩發願來到人間,「萬行利益」,就因為眾生苦難偏多,所以菩薩來人間要投入眾生群中,就需要「安樂教化眾生」。他要在眾生群中行「六度萬行」,六度要自己修,就是要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要「萬行利益」,我們自己要修六度行。

在人間必定要堪得忍耐。佛陀在〈安樂行品〉有教誡我們要堪忍啊!「大慈悲為室,柔和忍辱衣」,我們既然入人群中,慈悲心、忍辱行一定要有,所以我們要堪忍;堪忍就表達在身、口、意安樂,回歸到我們的誓願安樂,這就是菩薩。我有心,我誠意要付出,不論如何辛苦,我都甘願。

菩薩要如何度化眾生?一方面救人、一方面度眾生,這就是「安樂教化眾生」,因為眾生苦難偏多。他們既然是苦,你就要入人群,應他們的苦難去教化、救度他們,去安住他們的身、安住他們的心、安住他們的生活。這就是「諸菩薩萬行利益」,安樂眾生、教化眾生的方法。

這個娑婆世界本來就是「多諸怨嫉眾苦迫惱」,才叫做「娑婆世界」。除了天災、人禍、貧窮苦難,還有心理多怨嫉,自己無法做,就怨嘆別人去做,重重的障礙,造成人間很多的不堪忍,付出也要在堪忍中去付出。

菩薩一定要「安樂行」,要「堪耐勞倦而忍受」,要不然救災這麼辛苦,路途又遙遠;雖然辛苦也願意去付出,一直陪伴,若沒有耐心怎有可能做到呢?慢慢陪伴這些苦難眾走出來,就要「堪耐勞倦而忍受」。堪忍的世界,菩薩要來人間就要堪得忍耐;眾生造業、受業、受苦、受報,也要堪得在這個多災難的地方。

「持誓願安樂行法,因之是名為堪忍」。菩薩持弘誓願,我們必定要「安樂行法」。我們「入如來室,著如來衣,坐如來座」,「諸法空為座」,這種心態在身、口、意,要發弘誓願去行,還要堪忍,世間苦難眾生才能得救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