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092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14集
繪圖/黃逸樵
聚合而成物之質,色體聚極微之微,七倍極微至鄰虛;
極微極細非現量得,譬數量多非現量比,為極微塵數之無量。
黃金之塵,能於自如於體中者,為微之七倍,極微之四十九倍。
佛典中,每一部經典都有「無量無數」,譬喻恆河沙微塵數。譬喻很多聚集的物體,最最微細的就是微塵了;所有我們眼睛看得到的最細最微的就是灰塵,物體中「聚極微」,很小、很小,不是我們的眼睛所能看得到的。
這種「聚合而成物之質」,是我們眼睛所看得到的。「色體聚極微之微」,要將這些最微最細的物質聚集過來,也是這個微塵。我們若抓起一把沙土,沙土裡面一粒一粒都是它的個體。
「色體聚極微之微」,可以看到的色塵是這麼的微細,灰塵還不夠細,「七倍極微至鄰虛」,粉塵又比灰塵細上七倍;一直微到「至鄰虛」,看不到的「極微」。
「極微極小非現量得」,不是你眼睛所接觸的就能測量、分析大小;那麼的細小極微,如何將它現量?「非限量得」,極微、極細,不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。
「譬數量多」,要譬喻數量之多,其實「非現量比」。這些來自十方、從地湧出的菩薩,從開始發一念心,入人群中,不斷地來回人間,這種度化眾生的量無法以量比,「為極微塵,數之無量」,就是很多、很多。
從初發心啟動,繼而付諸行動,入群眾中度化眾生,那念心真的是無量無邊,無法計算。其實,生活的大空間,也有很多我們的眼睛看不到,極細微,「極微至鄰虛」,已經到達虛空了,這就是眼根還無法真正看透空間的真實相。
我們生活的大空間,其實充滿了極微細的生命體,這就是常說的「舉頭三寸有神祇」。空間存在的生命體,我們的眼根還無法看到。就如佛陀說《法華經》處,場地不大,卻是周圍的虛空、山谷等等,無不都是佛的說法處,無不都是佛體現前。
寶塔要浮現之前,佛陀就召來不斷、不斷從十方來的分身佛。想像那個情景,好像很開闊,無量無數的分身佛從四面八方飄然而來,充滿虛空法界。有法的地方就有佛,因為佛就是「真理」,真理就是「法」,真理,法,叫做「覺」。我們的覺性與真理──法會合起來,虛空無不都是法界。
虛空,你、我的中間無不都是法界。即便是很小的縫隙,縫是虛的,虛的縫就是還有空間,也都有其道理。生命本身就有很充分的道理,只是我們無法體會。
佛與凡夫的差別,就在「通」與「不通」。通者覺,不通者迷;覺者成佛,迷者凡夫。所以,我們要知道,「聚合而成物之質,色體聚極微之微」,很微細的微細。
「黃金之塵,能於自如於體中者,為微之七倍,極微之四十九倍」。「微塵」的七倍即是「金塵」,累積微塵至七為一金塵的程度;還有比「金塵」小四十九倍的稱作「極微」,無法去比量的程度,也就是「鄰虛」,就像虛空,看起來很空的程度。
我們只能神會,無法量比,無法用比量去比喻。「極微極細非現量得」,無法用肉眼去看,只能用我們的精神、用智慧去體會。「譬數量多非現量比」,要說恆河沙很多,非算數可得,絕對無法計算出來。「為極微塵,數之無量」,不是用算的,算不出來,我們只能用心去體會。
學佛要用在精神如何與法會合,我們將法身體力行落實在現實生活中,可見生活中的事事物物都不離開法。就是我們的心時時與境會合。「識」,意識、根塵,一定要在「智」,才能「轉識為智」。「四智」──成所作智、妙觀察智、平等性智、大圓鏡智,都是我們學佛的良能,要時時落實生活中。
切莫以為:「我學佛,聽法就是聽法,我都有在做筆記啊!」絕非如此,我們聽法是要拿來受用的,在日常生活中要改變因循成習的觀念和習氣,聽、說、行要平齊,這就是真正的學佛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