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》三身無礙 本跡圓融

0觀看次
A- A+

2017092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13集

繪圖/黃逸樵


古往今來無生滅,邁始終而無限量;
自本而跡無量即量,自跡而本量即無量。
三身無礙本跡圓融,
壽量非一亦非異,比量非有亦非無,
塵點喻其無始終。

「古往今來無生滅,邁始終而無限量」。現在、過去、未來,無時不刻連接著。「古往今來」,每時刻的現在,都是每時刻成過去,這種過去、過去不斷累積變成「古往」了。「今」,這個時間沒有停留,還是不斷過去,就是不斷未來。

人的生、老、病、死在時間中不斷地推衍變化,我們的身體也是在不知覺中進行新陳代謝,很微細地一直過去;要說它生、要說它滅,真的無法去感覺、體會,也能說沒有生滅。

「邁始終」,時間從始到終,快速地向前推進,「無限量」。真如本性是從什麼時間而有的呢?〈化城喻品〉一直告訴大家,無始、無終,無法去考據我們生命的源頭,也無法考據慧命的始終。我們的真如覺性也無法說它歷經多少時間過來,「古往來今」,無法去考據。道理回歸於真理,叫做「覺性」、「真如本性」,或者「法性」,也叫做「真諦」,始終都在。它很微細,無法讓我們感覺生滅,歷經開始到結束,這是無量。

「跡」,就是在事相上能夠去分別。「自本而跡無量即量,自跡而本量即無量」。過去十四品的「跡門」,那個時候會說佛陀過去世的因緣,和某一個弟子所結的緣;而哪一位弟子、哪一位阿羅漢,他的過去生又是結什麼緣?這在佛的《本生經》或弟子的因緣本生,從佛陀口中說出來的,全都可以考據。是前世、前世的過去世?或者是過去世的無量劫,都可以在「跡門」中,前後次序表達一段一段的人生因緣,來譬喻法。

「自本而跡」,這個「跡」就是他的過去。最起初發的這念心一直到現在,因為它是塵點劫;無法計算,何況其他。「無量即量」,十六王子的時代,有量;十六王子各自再說法,聽法的結緣眾又是無量,所以有量、無量,無量、有量。十六王子全都成佛了,隨其本源而成。

每一尊佛將要成佛之前,就像〈從地涌出品〉一樣,已經度無量眾生之後才現相成佛。成佛才一位,聞法者就無量數了!所以,無量數的聞法者成就了;回歸他們的本性,與佛同等的等量,這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。「無量即量」,要說它是「量」或者「無量」?無量即是量啊!

「自跡而本量即無量」。從「跡門」,大通智勝佛時代,十六王子的「跡門」開始,與他們原先發願的那念間,一直一直現前出來,現出來所度的就是無量。很多的無量,是否到此就終止了呢?不是。佛既已成佛,就是終止了嗎?也不是。這個因緣只在這個時間,一段的現相。

在佛的時代現相,這是世間的因緣。兩千五百多年前,佛陀顯「跡」在人間,只是讓我們證明有這位覺者生在人間,他在人間的經歷,再將這個道理弘揚在後世。佛陀所說的過去也是很空洞啊!因為無量劫、無量劫以前,連個遺跡都無法找出來;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,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相。

佛陀從「本門」開始,這麼長的時間,彌勒菩薩騰疑;佛陀這樣現相,菩薩不斷湧現出來,人心一直懷疑,在場聽法的人要追求這個實相;實相就是佛陀親自要來解說這個境界,這些菩薩是什麼因緣顯現出來的?這一定要追溯過去。

「三身無礙本跡圓融」,我們過去說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其實合而為一,「自性本體」,就是道理。「壽量非一亦非異」,壽量,生命到底有多長?佛八十歲而入滅,只是一個相;其實回歸於真實的壽量,就是「古往今來」,無始啊!這叫做「法性」。無始以來,「壽量非一亦非異」,壽量不是一,總是應天下眾生所需求。

壽量與此相同,生命多長,壽量就有多長。「比量非有亦非無」,要去比這個東西較長、那個東西較短,其實長短只是一個形象。同樣道理,時間說秒、說小時,說日、說月、年,全都是一個分別的形象,時間的長短也都無法比量。要回歸到它的真實,全都是一樣,就是「比量非有亦非無」。

有和無,到底時間存在或不存在?時間讓我們有隔礙;空氣無法讓我們抓住,也無法比量,但它是存在,亦有亦無,「非有亦非無」。

「塵點喻其無始終」,塵點譬喻無始無終。道理若清楚透徹了,自然聽法就不困難。其實佛修行已經成佛,所成就的覺性已經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」之久。「那由他劫」就是無量,無法計算。

總而言之,世間苦難偏多,眾生發菩薩心修行,我們要起悲憫心,入人群中度眾生,種種的典範要效法學習,種種的善有為法要去付出,把握時間,做就對了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