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092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12集
繪圖/黃逸樵
宇宙浩瀚,大覺真空,
滅苦集諦,得道解脫;
本性慧海,無量邊際,
解脫法性,遍虛空界。
經中文云:我智力如是,久修業所得,慧光照無量,壽命無數劫。
「宇宙浩瀚,大覺真空」,宇宙浩瀚無窮際,最近一直在說「遍虛空法界」;佛陀「壽量」無限,佛陀來回人間無量數劫,遍虛空、盡法界。前面也說過三身──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無處不在啊!我們由此可以體會宇宙浩瀚,是這麼的開闊,無有邊際可以測量。佛的智慧也是同樣「大覺真空」啊!
善有為法回歸到無為法,聽過的法要一直記憶著,法要應用在日常生活中。法,法性,不是只有聽,還要真正去體會;而體會,就來自理與事要會合。否則,道理本就無體、無相,但是每一樣東西都有它的道理存在。
我們學佛的最終目的也是要成佛,大覺體會真空道理。這就要用很長久時間,累生世入人群無私大愛的付出,去見證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,所以佛陀覺悟了。這個時候,時間、空間,與天地之間忽然合而為一,只感覺到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」。
這就是前十四品所說的「跡門」,塵點劫以來,佛陀來回人間度眾生,他去體驗、歷練過了;到了最後示相出家、示相苦行,也示相覺悟。覺悟瞬間的那個感覺,佛陀很期待能與人人分享。
佛陀塵點劫累積來瞬間的覺悟──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這個心境要和我們分享。我們凡夫就是「皆有差別」,但是佛告訴我們「皆無差別」,這個無差別相要回溯到本源。
無法相信。沒有實在的東西,要如何相信?就像彌勒菩薩不斷騰疑,不肯相信,還是要請佛陀解釋。這種對答,我們要去探討。道理要如何解釋,才能解釋得讓他們肯相信?不只相信,還要讓他們有體會。
但是這段時間,彌勒菩薩也這樣說:「其實我們都相信佛的人格、佛所說的話句句是真、句句是實,只是忽然間這麼多菩薩湧現出來,而且這些菩薩都是大有成就,也都歸納到佛成佛後開始化度過來,實在無法接受;要不然大家絕對相信佛的講法。」
佛陀三番四次的警惕:「你們一定要相信佛是真語、實語、不妄語、不誑語者,所說的都是真實法。」這樣一而再、再而三,第四次還是叮嚀:「我說給你們聽,你們一定要相信。」
可見〈壽量品〉是經過考驗,有實證給大家看,要不然「量」和「壽」也是很抽象,時間分秒一直過去,累積成長時間。我們人的壽命只在數字,空間的量如恆河沙不斷累積。這種抽象的「量」,也無法去比量。
就像宇宙浩瀚無邊際,要如何去測量大宇宙的空間到底有多大?很難。就像要測量「大覺真空」的佛,他得大覺,要讓眾生知道:「佛陀有,你也有啊!」要為我們解「時」,解釋時間、解釋壽命的「量」,這並不容易。
這個「量」,是要讓我們拿來作用在日常生活中。佛陀教菩薩法,絕非空談無物,而是真實人間「苦」、「集」的道理。
既然佛陀已經為我們分析:人生苦啊!苦都看得到,也感受到了。佛陀教導我們如何「滅苦集諦」,滅苦的道理;「滅」與「道」,「諦」就是道,我們要如何滅掉這個「苦」,滅掉這個「集」的源頭?
「集」就是爭取,爭得人禍大作,爭得山河大地被破壞,不堪大雨沖刷。大雨一來,山崩、人埋,這就是「集」來的「苦」。因此,佛陀要說很多道理,讓我們能夠「得道解脫」。
這種菩薩道,回歸到「本性慧海」,佛陀的覺海來。「無量邊際」,我們心包太虛無量邊際,佛陀做得到,人人也都有可能。成佛不困難,解法也不困難,「解脫法性,遍虛空界」。我們的煩惱若去除了,真如本性就脫體而出,與佛陀所說的覺性會合,天地宇宙真理就會合起來,這叫做「覺性」。
「經中文云」,〈如來壽量品〉後面經文有這樣一段文字,佛陀說:「我智力如是,慧光照無量,壽命無數劫,久修業所得。」我們的真如本性啟發出來,智慧如燈光照耀,能夠看到「千年暗室,一燈能破」,讓它能夠明亮起來。
「我智力如是」,這就是佛陀的智慧力,覺性慧海,因為他已經體會、了解了。這要經過塵點劫「久修業所得」。有所作為的人間志業,叫做「久修業所得」。不只今生此世,「善有為法」要不斷地來來回回在人群中。這個「跡門」,不斷來來回回、進進出出這道門,進出方便,來回累積。
「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」,不斷不斷累積,「慧光照無量」,智慧光耀就照無量,「壽命無數劫」。這種法身、報身、應身「三身」,應人間所需要來付出,時間能夠很長很久。
法就是真理,大家對準真理開道,條條道路都到佛的境地;這要看大家如何將法聽進來,落實在生活中,自己受用,得法的感受要彼此分享。「宇宙浩瀚,大覺真空,滅苦集諦」,要「得道解脫」的境界,就只在自己本性慧海無量無邊所感受得到的,別人無法傳給你們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