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092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11集
繪圖/黃逸樵
大覺悟道直指明心見性,奈何眾生困惑,
以致於四十餘年間,漸次調停隨機設教。
後至法華靈山會上,佛初為上根之人說,
唯舍利弗契佛心懷;
再次為中根譬喻說,唯四大弟子得解悟;
又次為下根之人說宿世因緣,顯示跡門,
千二百聲聞始得悟,得佛為之授未來記。
跡門之法華,由舍利弗之三請而說之。
本門之法華,由彌勒之三請而說之。
方便品曰:「 世尊告舍利弗:汝已慇懃三請,豈得不說。」
壽量品曰:「是時菩薩彌勒為首,合掌白佛言:世尊惟願說之,我等當信受佛語。如是三白已,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,汝等諦聽。」
聽法,因為經文很長、含義很深,法的義理很廣,我們一定要深心記憶。聽法,一定要聞法受用,謹記在心裡。
佛是大覺悟的人,我們凡夫就是迷的眾生,目標就是要學佛。佛陀覺悟的剎那,第一個念頭就是:眾生皆有佛性。佛陀修行就是要探討真理,因為人間很多的矛盾,眾生有很多的迷茫,要如何解開世間人的疑?讓人人能夠開啟覺悟的道路?
「大覺悟道直指明心見性」。佛大覺悟道之時,第一個念頭就是直指明心見性,希望大家要透徹觀自己的心,心性是如此的明朗、自在,與道理是這麼的會合、究竟。其實人人可得明心見性,但是奈何眾生被這個無明,無形的繩子給纏縛住了,就像被一張網給網住了,密密的繩子、密密的網,愈束愈緊,真的是很苦啊!
「以致於四十餘年間,漸次調停隨機設教」。因此,佛陀用了四十多年的時間,對於小根、小器的眾生,就用方便的小法循循善誘;為中根、中器者,就要再用各種方法,好好地耐心教育。
佛陀要讓大家先了解自己的問題,先給能適應了解的法,然後「漸次調停」。大家的心要靜下來;執空的人要靜下來,執有的人也要停下來。大家將心思集在一起,再來聽佛會同來分析。所以,「漸次調停隨機設教」,讓佛陀應你的根機,才會設這個法,讓大家知道佛陀是隨機說法。
「後至法華靈山會上」。佛陀就要趕緊把握時機,在靈鷲山法華會上,「佛初為上根之人說」,名稱是為上根人說。這個地方不是小根、中根,是比你們根機更高的上根機的人講法。
「唯舍利弗契佛心懷」。在靈山會那麼多的聲聞眾和辟支佛面前,讚歎上根、讚歎甚深微妙法,唯獨舍利弗能夠「契佛心懷」。所以他成為當機者,請佛開講這個甚深微妙法。
佛陀「再次為中根譬喻說」。所說的分析,就是「唯四大弟子得解悟」。除了舍利弗體佛心懷,佛陀開始譬喻,先進入這個「跡門」,要解釋得大家都能了解那個甚深的法。大家再回顧一下〈方便品〉和〈譬喻品〉。「唯四大弟子得解悟」,開始又再進入〈信解品〉。
「又次為下根之人說宿世因緣,顯示跡門」。一路一直下來,說了過去哪一尊佛、菩薩如何發心過來,大通智勝佛時的十六王子等等,一直用這種譬喻、因緣,無非是要讓大家能夠清楚了解法,要來對機、應機,讓大家在適合自己的那一段能夠接受到。
佛陀的慈悲,面對眾生循循善誘、殷殷示教,所以現「跡門」。這個時間一直下來,有〈藥草喻品〉,也有〈授記品〉、〈法師品〉等等。每一品都讓大家慢慢去體會、接受,能夠啟悟自己小乘的過失、中乘的執著。「千二百聲聞始得悟,得佛為之授未來記」,千二百聲聞前後也慢慢體悟到了,就得佛授未來成佛之記。
「跡門之法華」就是「由舍利弗之三請而說之」。因為舍利弗鍥而不捨,一請、二請、三請,佛陀一止、二止、三止;〈方便品〉有說:「世尊告舍利弗:汝已慇懃三請,豈得不說。」佛陀說:你既然這麼懇切要求了,我怎麼能夠不說呢!
前面經過〈序品〉、〈方便品〉、〈信解品〉等等,我們就能體會「跡門」。所以,「本門之法華,由彌勒之三請而說之」,現在來到〈壽量品〉中,彌勒菩薩三請。而前面的〈涌出品〉,也是彌勒菩薩不斷不斷地「騰疑」,請佛陀開始講說這些菩薩與佛之間的因緣。可見彌勒菩薩慈悲,為眾生不斷來懇請佛陀。
「壽量品曰:是時菩薩彌勒為首」,佛陀開始要講〈壽量品〉,以彌勒菩薩為首,還是很虔誠再請,「如是三白已,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,汝等諦聽。」
既然彌勒菩薩替大家騰疑,佛陀受請開始要來講法,彌勒菩薩還是盡責任,同樣領導大眾表達虔誠。因為佛陀已經教誡過:「大家若想要聽,我要說,但是要信受佛是誠實語,要諦聽,很仔細聽。」也有三次啊!
彌勒菩薩領導大眾,調整心態,大家趕緊坐好,表示虔誠、恭敬,絕對認真聽法、並且信受奉行。這就是彌勒菩薩領導大眾再次表達他們的虔誠。
他們向佛陀合掌恭敬,「世尊!惟願說之,我當信受佛語」。「只期待佛陀趕緊將這個法讓大家全都了解,我們都願意相信。」彌勒菩薩也是這樣殷勤三請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