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092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10集
繪圖/黃逸樵
佛語為誠實不虛,靜澄為審諦無漏,
惟是深信精勤,漸入佛智之量;
若欲以自心量比,則反不能得入矣。
信受如來所說,精誠如實奉行;
如來所說之法,諸經之終多有如斯信受奉行。
事理本就會合,事與理若沒有會合,事就是事,理就是理,事理若互不相干,我們學法、聽法,與我們的生命、生活沒有契合應用,只是浪費時間,不是很可惜嗎?
我們很有幸,二千五百年後的現在,還能接觸到佛陀留下來的佛法;感恩過去有心發願的大德祖師,歷經千辛萬苦,去到古印度佛陀的故鄉取經,回來傳經,用石刻、木刻一字一句將佛典流傳下來。
這時候我們還能夠循跡,靠著文字體解佛陀的精神、理念。從文字的記載,我們感動,「哦,原來道理是這樣」,我們信受奉行、身體力行,才能體解大道,這是必定的道理。
佛陀知天文地理,這是佛陀的智慧,我們應該要相信。我們只要好好地「轉識成智」,不要只在生活中所接觸的環境去起惑、造煩惱、生無明,我們要趕緊用心體會佛法。「佛語為誠實不虛」,既是佛經記載,我們一定要相信它是誠實不虛。
所以,佛心的世界是「靜澄為審諦無漏」。因為他的心靈世界就是「靜寂清澄」,他對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「審諦」,瞭如指掌,沒有一項不了解,這是佛的智慧。「諦」就是道理,「審諦」,很清楚,一點點都沒有漏失。「漏」就是煩惱,無明、惑;佛的心境沒有煩惱、沒有無明、沒有漏失。
我們要如何才能到達與佛同樣的心靈境界?「惟是深信精勤」。因為我們凡夫學佛,唯一的辦法就要精勤深信,心要很精、很殷勤,才能將接觸到的知識轉成智慧。我們一定要很認真深信法,日常生活中才能與道理契合起來,這就是「無漏」。所以,「漸入佛智之量」,道理會合在人事處理中。
「若欲以自心量比,則反不能得入矣」。若只是用自己所了解的去衡「量」佛,我們永遠都無法體會佛;佛說的道理,我聽,但我不想去身體力行,還是同樣做我的,這是「自心量比」。用自己的心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如此就會與佛法背道而行,「不能得入」。佛法不能入心,生命與道理悖離得愈來愈遠。
「信受如來所說,精誠如實奉行」。我們一定要信受如來所說的法,毫不遲疑的全盤接受,這個法就是我們在用的;就如我們用心接受師傅教授的,功夫才能整個傳承過來,同樣道理。「精誠如實奉行」,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。
「如來所說之法,諸經之終多有如斯信受奉行」。每一部經誦完之後,最後的結尾就是「歡喜信受奉行,作禮而退」。就像我每天的晨語結束時都會說:「多用心啊!」說話的人如是叮嚀,聽話的人也要「信受奉行」,這是互相對待。是否真實地落實信受奉行?就不知道了。不過接受來就是自己的,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」,要將我們的生命用在與道理會合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