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091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08集
繪圖/黃逸樵
彌勒等騰疑問,
於佛少時教化如是無量菩薩,
敬請如來為述;成佛以來遠因,
久遠劫無盡量,即必先述法報身,本跡因緣門。
諸法永恆不變之真理,名法身如來;
不變之真理和行者之智慧融匯一處,成妙功德,名報身如來;
證得此真理,隨機應化,勝用無窮,名應身如來。
法身如來是體,報身如來是相,應身如來是用,一而成三,三即是一
壽量:詮釋比量。
詮量十方三世諸佛之功德故。
今正詮量本地三佛功德,故曰如來壽量。
要用心體會「本門」如何進來?〈安樂行品〉過後,接下來的〈從地涌出品〉,六萬恆河沙菩薩從地湧出了。佛陀表達:「這些都是我的弟子,是我所教化過來。」
「彌勒菩薩騰疑問」,他現這個疑問,不是不信佛所說,是為當時和未來的眾生去疑,他就問了。「於佛少時教化」,關鍵在於佛成佛也才四十幾年,這麼短的時間怎有可能度化這麼多的菩薩成就呢?
因此,大家誠懇「敬請如來為述」,詳細再解釋一下「成佛以來遠因」。不只現在而已,要解釋佛遙遠以前發心源頭的遠因,「久遠劫無盡量」,要計算那麼長久的時間真的是無盡量。
「即必先述法報身」,要讓大家相信,佛陀就要追根究柢,先要描述過去長久、長久以前發心的源頭,以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將佛陀如何成佛的源頭開始。「本跡因緣門」,請佛陀詳細為我們分析。
「本」,就是請佛陀解說這個根本。「跡」,就是前面十四品,一直過來,都叫做「跡門」。佛陀說現相因緣的過程,現在期待佛陀講說「本門」,如何解釋那個源頭的根本,這是彌勒菩薩啟問。
「諸法永恆不變之真理,名法身如來」。法身,需要佛陀講述過去久遠之前的那個法,追根究柢。法身是如何來?人人本具真如本性,就是法身。法性永恆,是亙古不變的真理,叫做「法身如來」。
「不變之真理和行者之智慧融匯一處」。在「不變之真理」,與「行」,我們身體力行與智慧融會一處,「成妙功德」。這個智慧融會一處,事理融會,運用我們的智慧,在人群中成就「妙功德」。這叫做「報身如來」。所以,法身是真如本性的原理;我們是如何應用報身。
「證得此真理,隨機應化」,所以「勝用無窮,名應身如來」。我們若能證到這個真理,在人群中不受人群所污染,保持著清淨,成就一切妙功德,然後「證得此真理」,同樣證真理,「名應身如來」。
我們證得真理,修得道理清楚明瞭,我們能夠「隨機應化」,該去哪裡,自己很清楚;「勝用無窮」,我們將這個識,清淨的本性,能夠應用自如。
「法身如來是體」,法身就是如來的體。「法身」,他已經覺悟證悟了,他的身就是法、就是真理,這就是法身如來。所以,看得到的體,也是他的本,法在佛的心中,佛將道理教化眾生,所以說法是體。
「報身如來是相」。現相來人間,來人間這種報身。他有智慧去求法,然後證悟了。他的「報身」,有這個福報,懂得修行,所以成為「法身」。
「應身如來是用」,這叫做「體相用」。「應身」,他來去自如了,就是「應化身」,這叫做「用」。所以說,分作「三身如來」,「體相用」其實「一而成三」,同樣就是法,就是道理。所以,我們現在要回歸清淨如實法,一就是三,「三即是一」,就是道理。
接下來要說〈如來壽量品〉,何謂「壽量」?就是「詮釋比量。詮量,就是要來解釋分析,讓我們一項一項都能清楚。從「十方三世諸佛之功德」,若將它分析過來,「壽量」、「比量」,都要用很長久的時間用因緣譬喻、清楚分析。
「今正詮量本地三佛功德」。「三佛──法身佛、報身佛、應身佛,佛就是如來,就是「三佛功德」。這「三佛」──法、報、應,「故曰如來壽量」,這一品叫做〈如來壽量品〉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