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》彌勒騰疑 佛說壽量

0觀看次
A- A+

2017091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07集

繪圖/黃逸樵


佛悟覺天體真諦道,說法弘經,
能修之人從地涌出,
諸菩薩眾是佛之所化度;
彌勒騰疑故問,世尊自說壽量,
竭盡本懷誓願,以顯本跡之妙。

〈從地涌出品〉即將告一段落了,就要進入〈如來壽量品〉,「跡門」過去了,即將入正統「本門」。佛來人間不是今生此生,是在過去無量劫以前;我們不要「執近迷遠」,「遠」,是從何時開始的?我們要很用心。

「佛悟覺天體真諦道,說法弘經」。太子出皇宮,經過五年參訪、六年苦修,最後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,眼光與星光接觸的瞬間,覺性與天體會合為一,天地萬物一切真理完全了然了,體悟這個真諦的道;天下萬物沒有物的道理不了解,世間一切形象與性無不清楚。這是諸法入佛覺性慧海,瞬間覺悟了。

如何將他的心得與大家分享呢?人人皆有佛性,天地之間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,但是芸芸眾生都還在迷茫中,怎能有辦法體會呢?過去也說過「五時說教」,這麼大的境界,佛性浩瀚無窮,其實簡單收攝回來就是覺悟。與眾生的覺悟是同體,只是佛已覺悟,眾生還在迷;只在「覺」與「迷」一線間。眾生仍在迷,要讓大家能夠體會、了解,就只能隨眾生根機逗教,設方便法。

《法華經》前面十五品已經過去了,每一品都有它的重點,一直分析過來,我們要知道法的源頭。佛陀用種種譬喻言辭、種種因緣,視我們的根機作分析。「跡門」已經走過了,現在要入「本門」來,讓我們知道修行到底要多久的時間。

前面一直告訴大家,要記憶住。過去開始說時間觀念,佛陀很坦白告訴我們,修行要用「劫波」,長時間來算。

佛陀覺悟「天體真諦道」,經過華嚴世界,他的心性覺海一片澄淨,面對芸芸的凡夫眾生,就要發揮他的智慧,「說法弘經」。

「能修之人從地涌出」。從塵點劫前開始,十六王子的時代,願意修行的人發大願,生生世世在人群中說法弘經。這些因緣不斷累積,到「能修之人從地涌出」,這些大菩薩就是成果。諸大菩薩也是長久以來所結緣、所教化,都已經成就了。這就是能修的人,現在湧現在靈山會了。「諸菩薩眾是佛之所化度」,這些菩薩眾,都是釋迦牟尼佛從無量劫以來一直陪伴,現在湧現出來的都是已成就。

當然,彌勒菩薩是相信,但是他恐怕後世的人無法相信,所以「彌勒騰疑故問」。他故意顯出疑惑不解,含意很深,就為了我們現在。

佛從彌勒菩薩騰疑之後,佛陀接下來再解釋,〈如來壽量品〉就是解釋這些菩薩與佛的因緣。若非彌勒菩薩騰疑啟問,佛陀就不會說了,我們要很感恩。

佛就開始自說壽量,現在接下來要說的〈如來壽量品〉,就是要「竭盡本懷誓願,以顯本跡之妙」,他要敘說那個本懷。我們要能夠體會佛心很難,佛陀自己說出來他的心理──修行、成佛的感覺,要如何走近眾生,說了眾生能夠接受、體悟的法。

他要敘述心意,以及久遠來的誓願,所修行的──身、口、意,還要立弘誓願。而「顯本跡之妙」,從修行的那念心開始,顯跡人間與這些菩薩結緣的過程。

「以上釋竟」,〈安樂行品〉、〈從地涌出品〉告一段落了,就知道這個道接下來是什麼?「本門」要如何修行?彌勒菩薩要讓我們後世的人更加清楚,初始的一念心──莫忘初心,向康莊大路去開道,「故須有此如來壽量品」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