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》威德菩薩 其從何來

0觀看次
A- A+

2017081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79集
繪圖/黃逸樵

有伏諸惡之勢謂之大威,
有護善法之功謂之大德;
菩薩中之大威德持願力,
各以其性修德趣向圓覺。

修行重在發心,發心方有趣向,趣向方達道果。
我當發心向道,亦能令他發心,以此發心為增上緣,故樂佛大智,發菩提心。

「威德」,有威德的人能夠領導眾生。威德,「威」就是「有伏諸惡之勢謂之大威」。要如何降伏惡習、惡念、惡行?就要用心去感化他,而感化不出於聲和色。「色」,就是我們人的形態。有的人長年累月精進修心,修在內,散發出來的形象就是讓人感到有那股威德。

以佛法來說,必得累生世修行,長時間的涵養,才有那分威德。法聽進心裡,落實在生活中,事、理會合。聞者有法,行者有理,道理和事能夠會合在一起,自然態度溫柔,待人不威、不猛,不會讓人害怕,但也不敢隨便,這就是威德能降伏人。很愛去親近,但又不敢隨便,叫做「伏諸惡之勢」。

「有護善法之功謂之大德」。能夠時時庇護善法,我們學佛就要護法,才能弘法。因為我們聽到法就很尊重、很歡喜,自然就會去護法。法是這樣教我們,我們用心在法中,進而身體力行。人家看我們學法,法若好,表現在我們身上舉手投足都很合宜,這就是護法。這種威儀,就是形態也在說法。

為什麼修行要集中在叢林呢?就是道場說法。道場提供一種「境教」,也就是環境的教育。讓人看到了,內心就受到教育,這叫做道場。境界也是在護善法。這個境界就來自人與人間的聲和色,表達出「六和敬」,這在叢林就是最好的法。

因此,我們要好好用心培養修行的行儀。在叢林中也好,單獨與人說話也罷,我們總要有這個行儀,自然就有「降伏諸惡之勢」,也有「護善法之功」,這叫做「威德」。當然,我們要很用心去累積。修行是分秒累積,長時間都不能懈怠。

菩薩接受佛陀教育,現在在靈鷲山,無量恆沙數的菩薩全都集合過來,「菩薩中之大威德持願力」,就因為修持這樣的願力。點滴累積善行,長時間不斷地修行過來,累積成為「大威德」,這就是從身、口、意、誓願而來。

每一尊菩薩,「各以其性修德趣向圓覺」。每一個人就是這樣累積修行,因為內心修有功,下功夫;外行表達出來的威儀、習行,就是很自然,讓人看到就起歡喜。「見聞皆歡喜」,叫做「威德」,就是德行圓滿的人。

「修行重在發心」。修行一定要起一念初心,叫做「發心」。你從初發心開始,分分秒秒、念念都在那一念最熱忱的心念,我們發心的趣向就會很精進。「發心方有趣向」,朝成佛的方向精進,念念都是初發心,不斷向前積極精進。

精進是菩薩的大方向。「六度萬行」中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有無數的方法在度人,但是他的方向,一定是精進。六度萬行,一項都不能缺少,叫做「趣向」。「趣向方達道果」,才能抵達「道果」。

所以,人人要發願,「我當發心向道」,我們發心向這條道路,這條路既然找到了,就要向前前進。「亦能令他發心」,自己發心,也希望人人共同來發心,就是「以此發心為增上緣」。

如此,我們的善緣才能日日增,不斷廣度眾生,人人見而歡喜,人人親近,能夠去除惡念、惡法。這就是淨化人心最重要的法,「故樂佛大智」。因此,我們追求佛法,「樂佛大智」,就是追求到與佛同等的圓覺大智,就要時時「發菩提心」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