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從地涌出品》彌勒興疑 以偈問佛

0觀看次
A- A+

 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81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75集

讚佛權實雙用,甚深微妙智慧,
微妙諸法實相,隨機大小乘人;
聞解信行體悟,從初信念作佛,
恆時行菩薩道,持行敬恭不息。

「讚佛權實雙用,甚深微妙智慧」。他方來的、從地湧出的菩薩,依序來到靈山法會,在接近時,從空中就向世尊作禮,並向周圍的分身佛作禮,再次向佛讚歎。佛法道理要從禮節來顯現,菩薩與佛的禮節亦然。

看看諸佛菩薩尊重佛、禮讚佛,當然是因為佛的智慧。對上合禮節、恭敬的道理,會合「禮」與「理」,從上求來。向下付出,就是慈、悲、喜、捨,不斷地循環,累積長長久久,直到智德完具。

「四智」,從「成所作智」開始,都是人人本具。人人都平等,人與人間要相互尊重、彼此感恩,付出無所求向於佛道,一起完成「大圓鏡」這分智慧。

這麼開闊的心靈世界,回歸到那分寂靜清澄,心鏡一片清明,就是「權實雙用」。「權」,就是顯跡;在人世間扮演自己該扮演的角色,身體力行作典範,負起教育眾生的責任。

佛在說法,不只是以身作典範,也說起他是如何度化眾生?甚至還說起很長久以前的過去,他和弟子的因緣,弟子們所造作的因緣果報,還有人世間種種的興衰、得失,佛陀就分析眾生累積來的共業等等。

這麼多的法,佛陀無不都是開「權」,講過去,道理當然是「實」。因為他說的道理,我們無法體會,從道理顯作「相」,有事、有相來說理。向我們譬喻言辭,這要權實雙用。

「甚深微妙智慧」。佛發揮他微妙的智慧,觀機、觀時、觀人而教。適應世間的形態、時機所需要,這樣的人說這樣的法。若沒有甚深微妙的智慧,就無法應時、應機而說法;因為道理很深,要用道理,從複雜的人、事、物相將它組合起來,這叫做「權實雙用」,要用很微妙的智慧去運用。

「微妙諸法實相」,諸法的實相很微妙,法的相拿不出來;除非大家體會了解了,啟發的道理應用在人人的身體力行中,這就是法的實相。

我們要如何啟發人人的善心、愛念?付出不離開一個善念。要發揮人生的良能都不能離開法,不能脫離真理軌道。這條道路要如何鋪?方向要正確,要做得非常微妙。「利」,是真正有利眾生的志業。

因此,我們要「隨機大小乘人」,隨這些大小乘人的根機,好好地教育。「聞解信行體悟」,希望大家能夠從人、事、物中去體會佛陀所教育的法。「從初信念作佛」,從我們開始聽法,就要相信佛所說的一切「因緣果報」法。

佛陀就是堅持經過菩薩道,這樣過來的,從初信念──能夠作佛。那念心要很相信,我們行菩薩道的盡頭就是成佛,就是透徹了解的覺悟了。所以,恆持,就是永遠。「恆時行菩薩道」,永遠堅持行在菩薩道上,這就是菩薩所以能成佛,就在永恆,生生世世無有盡頭的行在菩薩道上。

所以,「持行敬恭不息」,不只一直求法為眾生付出,且能不失禮節,這就是菩薩求法的態度。即便成佛了,還是一樣在這個禮節中。這是我們開始講說〈從地涌出品〉以來,一直提到這些菩薩來的行儀、禮節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