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073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62集
繪圖/黃逸樵
尊師守志奉道,如教受持弘法。
如來教安樂行,他方菩薩奔涌;
佛意顯明此土,菩薩堪忍能持,
故言從地涌出。
又以人事顯法,借事明理立名。
從地涌出表菩薩智所住地;
諸佛本心源地,一切諸法寂滅無自體相,無為法,實際理地。
有所作為,精進成就事相。
「尊師守志奉道,如教受持弘法。」釋迦牟尼佛是眾生慈父,也是三界導師;我們應該要尊敬佛陀的教法,還要守志奉道,信受奉行,這是我們人人的本分事。
我們既已選擇佛教,就要「如教受持弘法」,接受佛陀的教法,好好守持這條路的方向,向前開道、就地鋪路;「上求佛道」就是向前開道,「下化眾生」即是就地鋪路。
「如來教安樂行」。如來教導我們要安樂行。前面這一品〈安樂行品〉,讓我們能夠撥開無明煩惱,讓我們知道有十種人要遠離,教導我們能夠平安走過這一條路,讓我們道心堅固,不會半途而廢,路開得通。
所以,「他方菩薩奔涌」,在娑婆世界說法,佛的音聲普現十方世界,連梵天都聽得到。他方世界菩薩也知道佛陀在娑婆世界說《法華經》,也來了,也感動了。那個心地踴躍,叫做「奔涌」。
「佛意顯明此土」,因為佛的覺性光明。佛陀的心地現出光明的覺性,顯出這樣的心意,對娑婆世界的眾生有信心,佛陀相信人人本具佛性,有這個覺性就能堪得忍耐、堪得受持;只要你煩惱撥開了,不受這些人我是非、無明所影響,自然我們發心立弘誓願,絕對經得起、耐得住。
所以,「菩薩堪忍能持,故言從地涌出」。接下來,菩薩就要從地湧出了。
「又以人事顯法」。就是用這樣的場面來鼓勵,顯出這個法是真實法,也是人人本具的覺性,借這個事來啟發,明白人人本具真如道理。所以,「借事明理立名」,故從地湧出。
「從地涌出表菩薩智所住地」;「從地涌出」,表示「菩薩智所住地」。要到佛的境界,我們一定要走過這條菩薩道;菩薩要先開路,我們才能整地,路才鋪得平。菩薩住地就需要因緣成熟,我們修行也要靠因緣。我們要成佛,要依靠大地一切的因緣,在濁氣垢重的娑婆世界培養我們清淨無染的菩薩心,這就是「從地涌出」。
「諸佛本心源地」。諸佛也是這樣來,因為修過菩薩行,就是成佛的境界。所以,「一切諸法寂滅無自體相」。道理是這樣,種子究竟是如何成長起來的?既不是花生仁,也不是花生莢;一直探討下去,最裡面有肉眼看不到的基因,很微細的東西就是理,同樣「無自體相」。
這全都叫做道理,分析到最後,沒有它的體相。但是,各自那個「理」去成就它的「相」。黃豆是黃豆的種,花生是花生的種,各自有種子的緣,無有自體相,道理沒有體相。
所以,「無為法」是自然的道理,就像虛空也叫做無為法。我們的心也一樣是無為法,就是無體相,「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,顯相一下就不見了,這就是「無自體相」,所以「實際理地」。
「有所作為,精進成就事相」。若沒有去造作,道理就沒有效;有去造作,道理才有效。佛陀的真理很好,倘若你不肯身體力行,有道理也沒有成就。所以大家要很用心,精進成就事相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