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》修四安樂 夢感妙相

0觀看次
A- A+

 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61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55集

謂諸眾生既聞甚深微妙法已,
又能起正信心,思惟其義依教修行,
甚為希有,是為世間難得之寶故;
所聞之法應常能憶持。

「謂諸眾生既聞甚深微妙法」之後,「又能起正信心」。大家聽法之後,法要入心;法入心了,同時生起正信的心。這是佛陀說法最期待的,眾生能夠用心聽法,法聽入心,也能夠起正信的心。

聽法若沒有起信心,也是罔然,「信」是很重要。但若「信」不正確,一念偏差,差毫釐就失千里。因為佛法難遭遇,真是微妙的法,我們要起信心,而且以正確的觀念來受法,正信心很重要。

「思惟其義」,有了正信心,就能思惟法的內容;若沒有正信心,法聽了就過去了,只是聲音經耳就漏掉了,有聽等於沒聽。所以,聽法要聽入心,還要靜思惟,好好靜下心來分析、思考法的道理。若能如此,即是「依教修行」。身體力行才能體會佛法道理,道理是要讓我們應用在生活中的人、事、物,道理和事相才能夠會合。

依教修行是「甚為稀有」,將法用在生活中,這是很快樂、很微妙的事情。事理會合圓融是很一件快樂的事情,「是謂世間難得之寶故」。法,是很難得,能夠生活中有法,法用在生活中,真的是很難得。這就是「真修行者」,心有所得的法,每天都會很快樂。

「所聞之法應常能憶持」,聽到的法要銘記不忘,用在生活中,叫做「憶持」。可見,《法華經》的〈安樂行品〉,要我們心與法會合,修行得安樂,能避開很多粗重的煩惱。

甚深微妙法是很微細,日常生活中常有很多粗重的煩惱,若能體會這種「甚深微妙」的法,用在生活中,自然粗重的煩惱就化解掉了,這就是〈安樂行品〉所教育我們的。

「說成四安樂行人」。身、口、意、誓願四安樂行;我們若能身體力行在日常生活中,就是安樂行。待人接物,少不了用口和人說話,倘若時時法在心中,所說的話不離開法,就能啟發人心,不會去造口業。

口要節制好、身體行動要控制好,尤其是心意,凡夫起心動念,要用心去體會法,這就是「意」,心意中有法;不論壓力有多大,煩惱有多粗重,很快就過去了,法入我們的心再記憶一下,用法來化解,就要再接再厲。

所以,每一項粗重煩惱的境界,過去就好了,人間就是有這麼多的困難,我要再精進,為眾生還要再接再厲,這叫做「誓願」,包括身、口、意、誓願安樂,叫做「四安樂行」。面對現實的人間,難免會感覺很沉重,就要有弘誓願,法若入心,自然就能輕安自在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