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.林雪花
高齡七十五歲的外燴師黃張素雲,遠從桃園前來臺中和女兒黃圓蓁做香積。(攝影/朱清流)
「你們大家都很會照顧她,讓她跟慈濟結了很好的緣......」一早六點半,七十五歲的志工黃張素雲和女兒黃圓蓁在水槽邊,邊洗菜邊說著。
2023年12月28日,恰逢上人授證暨歲末祝福,黃張素雲穿著灰衣藍褲,頭戴頭巾,站在大灶大鼎前,拿著鍋鏟翻滷紅燒油豆腐。外燴師出身的她,拿起大煎匙攪動鍋中熱氣騰騰的菜,展現老練輕巧的廚藝架式,一點都不顯老態。
12月27日,黃張素雲專程搭乘高鐵遠從桃園前來臺中,為的就是要幫大里香積窗口的黃圓蓁,達成今天料理十八桌菜和超過千人午晚餐的使命。黃圓蓁說:「我的爸爸和媽媽是傳統的外燴師,從小耳濡目染他們外燴辦桌的手法。爸爸教我們吃飯皇帝大,就是要讓人歡喜吃飽。上人也說,食輪轉,法輪就轉,我很喜歡來做香積,可以跟很多人結善緣。」
志工一字排開,於切菜區就定位展現刀工。(攝影/林秀珍)
香積團隊分工合作,有人負責煮飯、大鍋、挑菜、洗菜、切菜、桌菜、調味和清潔等,共同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色。
「說起菜色,要感恩前置作業的完備,與眾家好手提供的私房菜單。大家分工完成料理,就如吉祥福袋,吃著裝滿福氣的福袋,迎接師父和貴賓的到來。」黃圓蓁感恩有慈濟志工團隊家人,手牽手、心連心的全力相挺。
常說食輪轉法輪轉,香積窗口志工黃圓蓁歡喜做香積與眾結善緣。(攝影/林雪花)
本身是記帳士的志工宋秀枝,扮演事前精準作業的角色,將所需食材,依主、配菜分類,預估需要的當季菜量和採購數量,讓菜單不重疊;接著構思煮菜順序,規劃幕後準備工作。
當天,宋秀枝在現場隨時把關,讓動線流暢、安全順利地進行,準時端出可口美味的佳餚。她說:「大家吃得歡喜,我們就歡喜。」宋秀枝感謝參與的志工與香積團隊,因為若僅在紙上作業,是無法完成上千人的大場香積。
中餐的桌菜五菜一湯和開胃小菜及水果,令人食指大動垂涎三尺。(攝影/魏玉珍)
當天中餐提供的桌菜,有吉祥福袋、四喜豆腐煎、美白菇燴綠花椰、椒麻猴頭菇等及大補湯品。晚餐則是五彩豆包捲、紅燒砂鍋斯子頭、素麻辣小餘乾,以及松子南瓜濃湯。
十幾道拿手好料理,全部來自香積團隊的創意巧思,一人一道手工菜搭配得宜,令人食指大動垂涎三尺。
參與的香積志工個個大開眼界,看得到、學得到,做得滿心歡喜。料理高手黃翠玉指著吉祥福袋說:「這道菜是志工鄭玉惠的傑作,內餡是荸薺、香菇、杏鮑菇、木耳、紅蘿蔔和玉米筍,多種食材切碎、炒香、調味料理後,包入福袋豆皮中,再用青翠燙熟的芹菜絲綁住,蒸熟後澆上醬汁,上桌就是人氣料理。」她鼓勵志工回家現學現賣,每道菜都很好吃,讓你搖身一變大廚師。
志工大廚簡陳秀雲(右)和簡錫堅(左),夫妻同進同出做香積,是大家羨慕的志工檔。(攝影/林雪花)
七十多歲的大廚簡陳秀雲,站在黃張素雲旁,兩人手腳俐落、默契十足,一起攪大鍋,做得歡頭喜面。簡陳秀雲愛做慈濟,更愛做香積,看到她,便讓人想起「心若歡喜,菜就好呷。」
每年的歲末祝福香積,總是少不了簡陳秀雲,尤其她拿手的「茶香豆枕」,更是志工非珍藏不可的年菜團購品項之一。而在她一旁拿著拖把,默默清理地面的是簡錫堅,夫妻同進同出做香積,是大家羨慕的志工檔。
香積志工發揮專才,做出一道道溫潤的蔬食料理,個個付出得法喜充滿。(攝影/林雪花)
每年歲末年終的溫馨時刻,上人及精舍師父都會回來臺中的家,為弟子及會眾點燈祝福。志工為了感恩並歡迎師父遠道回來,都拿出看家本領做古早味茶點,並邀約香積志工發揮專才,做出一道道溫潤的蔬食料理,個個付出得法喜充滿。
今年有高齡的外燴師黃張素雲提點,讓菜色加分,期待人人在歲末感恩時刻,都能賓至如歸,享用到有如媽媽味的手工菜料理。
外燴師出身的黃張素雲,拿起大煎匙攪動鍋中熱氣騰騰的菜,展現老練輕巧的廚藝架式,一點都不顯老態。(攝影/林雪花)